危险的整形:假专家包装成风 假价格潜藏暴利
本报记者 董萍 发自广州
Tony prochazka 教授最近因为“出名”而烦恼不已。
“我曾经试过在网上搜索我自己的名字,简直不相信,居然有那么多条结果。其中大部分是中国的网站,而且还有我的照片,看起来我真是忙得要命。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我都没听说过。” Tony prochazka对时代周报记者抱怨道。
作为来自澳大利亚的整形医生,Tony prochazka教授在国内整形医院的宣传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然而记者在与他取得联系后发现,尽管他曾受邀到国内某些私人整形医院短期坐诊。通常一个周末他可以接待好几位病人,但却没有实施一例手术。不但如此,几乎没有一家医院再次叫他回来为之前做过咨询的病人做手术。
事实上,Tony prochazka的遭遇并不是个案。打着外籍医生幌子进行虚假宣传已经成为国内一些医院的惯常手段。记者发现,多位外籍专家都同时在中国的多个城市的多个医院担任外籍院长,专家顾问成员组、主任、驻地代表等花样繁多的职务,除了医院名不同,其他名号完全相同。而这些外籍专家的照片同时也被用作男性健康专家、牙科医生、皮肤科医生等。
目前,中国的整容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整形美容人数达到537万左右,产值超过3000亿元,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并保持40%以上的增长态势。
但在蓬勃的市场背后,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发现,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整容行业乱象频发,无论医生、广告,还是打折活动,都可以成为整形医院欺骗消费者的噱头。
“这个行业的欺诈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长期发展下去,整个行业都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一位不愿具名的整容医院院长对时代周报记者痛心疾首地说道。
外籍专家中国变脸
Tony prochazka确信自己被利用了,这也是他不再愿意在中国行医的重要原因。
作为澳大利亚的整形医生,Tony prochazka对发展迅速的中国市场抱有期待。2009年,在取得了“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之后,他曾经到中国的5家民营医院短期坐诊。
但他很快发现这些医院并不是真的安排他在中国做很多手术,只是利用他的名义吸引客人,再找国内医生代做手术。
“我希望可以增加影响力,更好地在中国立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被利用了。由于医院不道德,我担心此类事情会惹麻烦,影响我的声誉,所以我刹住了。” Tony prochazka对记者表达着无奈,“中国的整形医院的声誉是来自广告,这样就有很大的可操纵性。”
实际上,打着外籍医生幌子进行虚假宣传的并非个案。
“这些专家确实是世界顶级的专家,单是国际研讨会就已经应接不暇,不可能奔波于中国不同城市的民营整形机构。如果他们真来中国坐诊,一定会引起美容界的高度关注并且大举进行宣传报道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很多消费者冲着整形机构的宣传广告去整形,很容易受到蒙蔽。消费者需要学会辨别医生、医院的资质,不能只看整形机构怎么宣传。”业内人士称。
时代周报记者搜索发现,宣称是世界顶级、亚洲最大最好、中国第一的整形医院比比皆是。而记者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作为整形医生,必须具有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和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书,三证齐全。医生必须在当地卫生局和所在医院注册后行医才算合法。消费者可以通过卫生局网站查询。
据了解,国外还有硬性规定,医生要将资质悬挂出来。但在我国,无论公立、私立医院都没有这么做。
对于很多整形医生大多自称某某整形协会会员,行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国际性的整形学会有国际整形美容外科协会(ISAPS)、国际整形美容外科联盟(IPRAS)等。而国内比较权威的整形协会是:“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
“有一些医疗机构自己成立的假协会、学会和中心,其实就是在香港注册的‘皮包协会’。而正规的协会都有规范网站,在民政部有备案,可以查阅。”
为了吸引消费者,很多私营整形机构打出外国专家的金字招牌。欧美十大整形专家、韩国某明星御用整形师、前韩国某院长亲临广州手术等。
据业内人士介绍,外国专家到中国,一是学术交流或者技术演示,这是不能做手术的。或者在卫生部门注册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才能合法行医。
“从我们和韩国医生交流所得,学术方面我们是各有所长的。在许多大家都涉及的领域中,中韩的水平非常相近,甚至有一些方面我们会超过他们,但不可否认他们在一些技术层面做得比我们更精细一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余力教授认为。
实际上,行业内多位专家均表示,从美容外科的水准来看,国内有丰富经验和技术水准的医生和世界水平差不多。
价格折扣隐藏欺诈
随着调查深入,时代周报记者还发现,价格折扣也成为各大整形医院欺诈消费者的重要手段。
“价格优惠已成为很多整形机构常用的营销方法。实际上,如果没有公开的价目表,优惠是没有意义的。一些医院把一个手术分拆几个部分收费;或组合项目打包收费;或完全没收费标准,由现场咨询人员随意收费。”
业内人士透露,比如隆胸假体材料按国产、合资、外资,从几千到十几万元,差异巨大。以国产冒充国外产品、医生掉包的例子并非没有。
而整形暴利的报道也时常见诸媒体。据南方周末报道,一支成本2000元的BOTOX肉毒素,深圳某美容医院的报价为8000元。而注射同样的玻尿酸,广州和成都两家知名美容医院的价差近3000元。
“同一个手术项目的价格,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有较大差别。公立医院价格相对便宜,项目固定。而私立医院的项目和价格就比较复杂。公立医院价格受物价局监管,而私立整形机构有自主定价权,只需要在物价局备案即可。这也给私营医院价格暴利留下了空间。”
业内人士也认为,不同资质的医生做同样的手术,可能收取的费用有着较大差异,这是合理的。但是同样的手术,由同一个医生做,却收取差异较大的费用,那么就需要警惕。
不但如此,整形医院的广告中充斥着各种耸动的高科技名词。干细胞、基因技术、水动力等,动辄上万,其中不乏虚假概念,也成为商家赚取高额利润的方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民营医疗美容机构的纷纷成立,我国整形美容行业迅速发展。但在发展初期,由于该行业准入门槛低、机构规模小、合格的从业人员短缺等原因,医疗美容纠纷较多。
自2008年后,我国整形美容机构特别是民营医疗整形机构开始逐渐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机构规模、人员资质和技术实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广告宣传成为民营整形医院吸引客源的主要方式,由此导致的纠纷不断。
“造成整形美容纠纷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整形美容机构对其整形美容效果做过度的宣传,对医生资质、成功案例造假或过度包装,由此产生的事故有不少。”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会林律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据记者了解,虚假广告或者冒充公立医院或某行业协会等都属欺诈,若构成欺诈则患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索要两倍赔偿金。
“国家对医药类广告有严格规定和限制,虚假广告误导患者前往医院整形美容构成欺诈。如把刚毕业的实习生包装成专家或博导等,不具备医师资质而给患者手术既是非法行医也是欺诈,学历造假也属欺诈。”杨律师介绍道。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索赔仍然艰难。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一组数据,在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10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而毁容毁形的投诉近两万起,但最终得到赔偿的却寥寥无几。
下一篇:毒药奥美定被禁8年犹存:与正规注射药差价千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