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电子烟戒烟效果不明显:更易上瘾
从一支十几元到上万元的套装,有雪茄、薄荷等不同口味……近年来,电子烟在网上售卖火爆,使用电子烟产品的人也不少见。电子烟究竟是什么烟,它能不能帮助戒烟,又有没有危害?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发现各大知名电商均有电子烟及其相关产品售卖。在某网络购物平台上,记者输入“电子烟”进行查询,发现相关品牌超过100个,价格则从一支十余元到一套上万元不等,而销量第一的产品月成交记录达到1.5万件。
电子烟能否帮助戒烟?研究表明,戒烟效果不明显
电子烟是通过雾化等手段,将尼古丁等变成蒸气后让用户吸食的一种吸烟方式。它不燃烧生成烟雾,没有固体颗粒,没有焦油。与卷烟烟雾含有几千种化学物质相比,电子烟往往被认为更安全。
记者查询发现,一些电子烟在其产品介绍上自称是“戒烟神器”,还有一些则称能够“清肺”。有些电子烟使用者也认为,使用电子烟有助于戒烟。
新探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研究员告诉记者,市面所售的电子烟尼古丁的使用量并不固定,随意性很大,这与世卫组织倡导的尼古丁替代疗法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研究员杨杰说,尚未有科学证据证明吸烟者使用电子烟达到了戒烟目的,也没有权威机构对电子烟的戒烟效果进行评估。
不仅如此,电子烟还让吸烟者出现了香烟、电子烟双重使用的后果。专家分析,对大量吸烟者来说,电子烟只是减少了香烟使用,但同时也加剧了尼古丁依赖,反而使戒烟更加困难。
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甘泉博士介绍说,新西兰的一项研究表明,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使用电子烟后,戒烟率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美国一项新研究则发现,对于青少年来说,被视为传统香烟替代品的电子烟不仅不能帮助他们戒烟,而且可能导致其更容易对尼古丁上瘾。
专家称,电子烟产生二手烟雾,风险仍存
在采访中,多位电子烟使用者告诉记者,电子烟不含烟草、不产生二手烟雾,所以可以在公共场所使用。然而,近几年,国内航空公司全部对电子烟说“不”,严禁乘客在飞机上吸电子烟。
对此,杨杰解释说,电子烟并不是只产生“水蒸气”,它同样会排放可吸入的液体细微颗粒、超细微颗粒和尼古丁等物质,因此并不能完全消除二手烟对不吸烟者的健康影响。
吴宜群告诉记者,就目前研究来看,接触电子烟烟雾的有毒物质和微粒,是否会像接触烟草烟雾一样,导致二手烟吸入者患病和死亡风险提高,结论尚不明确。但从保护公众健康的角度来说,应当避免接触二手烟雾。
专家普遍认为,由于电子烟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的科学论证,因此对于传统卷烟二手烟雾的零容忍也应同样适用于电子烟。
电子烟中的尼古丁易致成瘾,危害仍待明确
记者了解到,一些电子烟产品在宣传中号称“有真烟口感”“无焦油等有害物质”。那么,电子烟具体通过什么方式来满足吸烟者的需求呢?
中国控烟协会办公室主任曾繁玉介绍说,电子烟一般由锂电池、雾化器与烟弹三部分组成。烟弹以丙二醇、丙三醇作为主要调和剂,加入尼古丁及其他香味成分。雾化器则用来将烟液加热为蒸气。
那么,电子烟安全吗?
杨杰说,电子烟气雾通常含有烟草烟雾中发现的一些致癌化合物及其他有毒物质,但平均含量比烟草烟雾中的含量要低1—2个数量级,因此可以认为电子烟的毒素水平较低。但是,他告诉记者,尼古丁是烟草的致瘾成分,还可能起到“肿瘤启动因子”的作用。
吴宜群说,电子烟中的尼古丁不是合成的,而是从烟草中提取的。尼古丁是种成瘾性物质,也是一种毒素。部分电子烟产品中尼古丁含量很高,甚至可以导致对人体的直接伤害,因此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尼古丁就是安全的。
对“三无”电子烟,专家建议进行安全评估,加强监管
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显示,电子烟已经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2013年,全球电子烟销售额达到约30亿美元。由于电子烟的安全性尚无法得到证实,各国政府对电子烟的态度和政策存在差异,包括巴西、挪威和新加坡在内的部分国家已经开始限制或完全禁止电子烟的销售。
8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报告称,电子烟同样会产生有毒物质并危害健康,各国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禁止向青少年售卖电子烟。
甘泉建议,应对电子烟的生产、营销和销售进行监管,将电子烟作为药品进行管控。同时,全面禁止电子烟的广告、促销和赞助,禁止将电子烟作为戒烟手段推广,禁止在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电子烟。
专家介绍说,虽然产量巨大,但我国电子烟仍处于“三无”状态:无产品标准,无质量监管,无安全评估。由于目前电子烟的定性、分类尚不明确,因此难以将其划定为特定监管对象,这就造成了生产的无序与监管的缺位。
鉴于电子烟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而尼古丁是成瘾性剧毒药物,曾繁玉建议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药品进行监管。
专家建议,国家卫生、药品行政部门应专门立项,组织专业人员,拨出科研经费,对电子烟的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对吸烟者与身边人的健康负责。
下一篇:中国正式进入高价奶时代:蒙牛特仑苏成本价1元卖6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