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线报】三祥新材现金流之惑
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祥新材”)于11月份进入了证监会预先披露企业名单,并在证监会网站发布了新版招股说明书。该公司拟公开发行不超过3355万股人民币普通股,预计募集资金约2.68亿元,用于年产10000吨电熔氧化锆系列产品项目。
然而,笔者在翻阅其招股说明书时发现,该公司所公布的采购数据与销售数据均缺乏现金流量的支撑,存在一定的疑点待解。
营业收入疑点重重
从三祥新材招股书提供的相关财务数据看,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89亿元、3.23亿元、3.08亿元和1.45亿元,因其公布的营业收入并不包含增值税部分,而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入金额却是含增值税,因此在进行营收与现金流做对比时,需要考虑将增值税内容加入到营业收入中。
据招股书介绍,三祥新材销售货物的增值税率为17%,而其子公司杨梅州电力虽在不同时期按照6%和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但该公司所发电量主要供三祥新材内部使用,而报告期内,对外销售实现的收入仅在百万元上下,相对数以亿计的营业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如果按照17%核算增值税,则三祥新材含税营业收入金额将分别为4.55亿元、3.78亿元、3.61亿元和1.69亿元。问题出现了,笔者在核算过程中,发现该公司含增值税的营业收入与含税的现金流金额存在明显不匹配现象。
以2014年营业收入和现金流进行对比,可以看到该公司2014年含增值税营业收入为3.61亿元,而反映该项现金流入情况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却仅为2.66亿元(其中预收款项变动金额太小,可以忽略不计),营业收入与实际收到的现金差额近0.95亿元。在正常情况下,该公司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合计的增加金额应该与这一金额相差不大才对,然而从2014年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初余额和年末余额来看,这两项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合计减少了800多万元。也就是说,在该公司2014年营业收入中,有超过1亿元的营业收入没有以现金方式收回来,也没有形成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类的权益。
同样,该公司2013年的含增值税营业收入为3.78亿元,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仅为2.82亿元,两者之间的差额为0.96亿元,按正常逻辑则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增加额应该接近这一额度才对,但实际上,该年度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双双减少的情况,两项合计减少金额超过700万元。照此来看,该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中也同样有上亿元的营业收入既没有以现金方式收回,也没有形成应收票据或应收账款类的权益。
实际上,以同样的方法去核算,我们还可发现,该公司并非只有2013年和2014年才存在此种情况,其2015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与现金流入同样存在3600余万元的差距。在报告期内,该公司营收和现金流之间每年都出现很大差额,这实在令人费解。
采购数据疑似“无中生有”
除了营业收入上存在疑点外,三祥新材的采购数据也同样令人生疑。
从三祥新材披露的财务数据看,报告期内,其采购数据似乎远远超过了反映其采购现金流出情况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这意味着其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大量增加,也即其负债出现了快速增加的情况。然而,从其公布的数据来看,报告期内其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2.95%、27.18%、20.74%和26.33%,除了2015年6月有所增长外,其他年度却在下降,并没有出现增加的迹象。
资料显示,三祥新材生产所需主要原材料为锆英砂、硅系合金、带钢及各类辅料添加剂等,其中锆英砂为其最重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依据该公司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及其占采购总额的比例,笔者核算出其采购总额分别为2.36亿元、2.41亿元、2.13亿元及0.96亿元,这其中并不包含增值税,如算上17%增值税的话,则该公司实际含增值税采购金额则分别为2.76亿元、2.81亿元、2.49亿元和1.12亿元。
以2014年为例,三祥新材的含税采购金额为2.48亿元,而其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却仅有1.53亿元,其中预付款项减少金额为118.87万元。因此,其实际支出金额与采购总额之间大概有0.94亿元的差额,这意味着其新增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之和与这一差额应该相差不太大才对。但实际上,从其财务数据来看,2014年该公司应付票据的年初余额和年末余额均为0,应付账款则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932.74万元,这一来一去,总额竟然有超过1亿元的采购金额既没有以现金方式支付,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负债。由于该公司原材料采购大多依赖进口,不可能有太多背书转让票据支付货款的情况,因此,这1亿多元无端多出的采购金额就显得十分离奇。
同样,我们在核算2013年数据时,也可看到该公司2013年含税采购金额为2.81亿元,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仅为1.82亿元,预付款项比上一年度减少了318.36万元,由此,采购总额与实际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约为0.96亿元,也即意味着该年度其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增加金额应该接近这一金额,而实际上从2013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年初余额和年末余额来看,两者几乎没有太大差距。这也就意味着,这0.96亿元采购似乎是“无中生有”的,既没有支付现金,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负债。
采购、生产和销售是互相关联的几个环节,如果只在营业收入方面做文章,则可能会导致毛利率偏离行业水平太远,但是如果在采购数据上也同样做了手脚,那看起来似乎就不那么扎眼了。结合上文针对采购情况的分析来看,一方面是巨额的营业收入缺乏现金流的支撑,而另一方面采购金额则是缺乏实际现金支出的支撑。总之,由上述分析内容看,三祥新材的财务数据水很深。
逆势扩张为哪般?
虽然有了上文数据造假的嫌疑,但三祥新材经营和业绩看起来还不是多么的“养眼”。报告期内,该公司营业收入还是出现了持续下滑的局面,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下降了16.83%和4.67%,而2015年上半年实现的营业收入还不到2014年全年的一半,显然2015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净利润方面,虽然2013年原材料锆英砂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得净利润逆势增长了15.07%,但好景不长,2014年公司净利润又下降了14.87%,重新回到2012年时水平。
笔者发现,三祥新材业绩的下滑与其产品价格的一路下降是不无关系的,据其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该公司几大核心产品电熔氧化锆、铸造改性材料以及微硅粉的销售价格在报告期内均出现了大幅的下滑。从2012年到2015年6月,电熔氧化锆的销售价从每吨31932.53元,一路下降到19347.48元,下降幅度高达39.41%;铸造改性材料从每吨10875.89元下降到了9640.27元,下降幅度为11.36%;微硅粉从每吨2815.07元下降到了2010.61元,降幅达28.58%。然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三祥新材却选择逆势而为,通过上市募集资金扩大产能,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其募投上市的真实目的了。
另外,其产能的变化也同样存在疑点。如表4所示,从2012年12月31日到2015年6月30日,该公司房屋及建筑物原值从6982.88万元增加到7800.21万元,增加了800多万元。而机器设备原值则从4955.55万元增加到了6754.80万元,增加了近1800万元。其他诸如运输设备、电子设备及其他也都略有增加,然而奇怪的是,在其固定资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除了铸造改性材料的产能从2013年的10100吨增加到了2014年的10600吨外,其他产品的产能在整个报告期内都没有变化,那么这数千万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又有什么必要呢?显然该公司招股书所提供的产能数据并不真实,或许这也只是为顺利上市而放出的一枚“烟幕弹”而已。
下一篇:【每日线报】莲花味精陷独董事件风波 外界质疑其博眼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