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胶“扑倒”食品安全:一个产业链的集体沦陷
紧随食品行业的老酸奶、果冻之后,工业明胶在2012年又“扑倒”了安全级别更高的药用胶囊。
4月15日,偷换原料为工业明胶致使铬含量超标的“毒胶囊”事件被曝光,13种药用铬超标胶囊药物名单中,长春海外制药、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四川蜀中制药等多家知名制药公司榜上有名。
在被查药用胶囊中,铬含量大幅超过“国家药典“标定的“不超过2mg/kg”标准上限,其中,通化颐生药业的“炎立消胶囊”中铬含量甚至达到了181.54mg/kg,超标达到89倍。
这一突然爆出的消息在瞬间挑战了公众的承受底线,但这似乎还不是最坏的结局。
“其实‘工业明胶’的提法并不是很准确,在明胶的生产过程中,质量最好、先出来的一段用来做胶片,其次的做胶囊,再其次的是食品果冻,最后是工业上使用。”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秘书长蔡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结合几次事件来看,所谓“工业明胶”混入事件,实质恐怕是用劣质材料加工后的“铬超标”问题。
也就是说,已经挑战公众接受底线的工业明胶胶囊,更接近的真相是其甚至不曾使用工业明胶,而是来自价格更低、来源不明的劣质皮料。
自药用胶囊掀开的一角,将其所属的药品辅料行业长期存在的“潜规则”和“集体沉默”彻底暴露出来。
5月25日,国家药监局专项检查结果显示:在对全国生产胶囊剂药品的1993家企业抽样检验后发现,全国254家企业存在生产铬超标药品问题,占全部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的12.7%。
而随后,来自各地公安机关汇总的不完全统计数据中,各地已立案调查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236家,停产整顿42家,查封生产线84条;吊销药用胶囊生产许可证7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明胶和胶囊生产企业13家。
监管失察的问责之外,这一事件将医药产业发展的走向与道路选择问题清楚地摆在所有企业的面前。
“俗称的工业明胶1万~2万元/吨,而食用明胶5万~6万元/吨,平均到每一粒,就是2~3厘和1分多的价格差别,从工艺到原料和成品价格,两者都有悬殊的差别。”浙江绿健胶囊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素珍告诉本报。
由于新一轮医改推进和价格调控等多因素,近几年,药品特别是普通常用药品的价格经历了多次价格调整,仅2011年一年,发改委公布药物平均降价21%,下调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的药品。
以阿莫西林为例,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一盒20多粒2元多,平均每一粒不到0.1元,企业确实存在降低成本的冲动。
事实上,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对由不合理招标制度引发的低价中标,以及潜藏的药品质量风险,包括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等在内的多位代表委员就直言:“按照中标价格根本不可能生产出来,将来药品安全一定要出大问题的。”
据初步市场测算,目前,全国明胶年产量7万吨,按平均3万元/吨计算其产值为21亿元,涉及的下游产业中,果冻行业产值150亿元,冰淇淋行业产值800亿元,啤酒行业1600亿元,饮料行业1.2万亿元,保健品行业1200亿元——上述行业年总产值超过1.5万亿元。
自上游工业明胶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下游万亿的多个产业,现在还无法完全看出。
来源: 中国企业家网 作者: 王蔚佳
下一篇:走在经营的下坡路上:网购冲垮传统零售终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