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成中国经济风向标:2016规模达6890亿$

  智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创下新的全球记录,这将对2013年中国的内容和商务等行业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用户目前已拥有3.3亿台智能手机,在过去1年中增长了150%。这一数据来自艾媒咨询近期发布的报告。

  中国的活跃智能手机数已超过美国的3.21亿台。李开复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数量将达到5亿台。从功能型手机全面转向智能手机意义深远,将对中国的GDP增长率产生影响。这5亿台智能手机将推动线上和线下新商务模式的形成,进而在全球市场引发连锁反应。中国政府正努力增加国内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将带来积极意义。

  移动营销为未来趋势

  在中国,智能手机是互联网服务、电子支付和品牌宣传的未来,因为通过传统PC接入网络的用户比例相对较低。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的增长,网络服务将经历重要转型,并催生一批仅仅面向移动平台的服务。这一趋势在中国可能尤为明显,因为中国的每资本笔记本和桌面电脑普及率远低于美国。智能手机将成为了解品牌、购买前研究、比价、在线支付和用户间支付,以及社交媒体内容发布的重要渠道。

  以中国汽车市场为例。中国目前是汽车销量最大的市场。如果汽车厂商瞄准移动用户,那么新产品的销量将快速获得提升。在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决策过程中,购买前研究至关重要,而这样的研究往往发生在智能手机平台上。经过良好策划的社交媒体营销、病毒式视频传播以及促销活动将促成最终消费,并带来上万台的销量。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互联网市场,智能手机已经给实体零售店带来帮助。过去一年中,在美国,有1590亿美元的店内商品销售受到智能手机的影响。德勤估计,到2016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890亿美元。聪明的零售商正在利用这一趋势,例如向消费者提供额外的优惠券。消费者只要扫描二维码,即可在商店中获得一次性优惠。中国的大型连锁店仍在快速发展。相对于死板地依靠传统营销手段的零售商,善于瞄准移动用户的零售商将获得关键优势。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数的增长,中国的应用市场正在快速发展。腾讯的微信已吸引了近3亿用户,其中大部分位于中国。百度近期发布了类似Siri的语音应用,帮助用户在外出时更方便地搜索信息和位置。淘宝则推出了iOS和Android应用,帮助用户在移动设备上预览及购买商品。淘宝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还拥有类似PayPal的支付宝业务,这毫无疑问将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

  行业格局或将巨变

  智能手机的发展也将改变中国科技行业的格局。谷歌的搜索业务未能在中国市场获得较高份额,但谷歌Android已成为中国市场领先的移动操作系统。到目前为止,Android在中国移动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达到67%,而苹果iOS尚不到10%。Android在中国的成功可能付出了巨大代价,因为中国市场的大部分Android手机移除了在中国遭到封杀的谷歌服务。对谷歌而言更不利的是,这些手机还集成了竞争对手的服务。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近期到访了中国。他预计,未来几年内中国将成为苹果最大的市场。这很可能成为现实,但苹果将需要挑战Android,至少在市场份额方面缩小与Android的差距。凭借跨平台应用,苹果或许可以加强其地位。“杀手级”的苹果电视机也将带来帮助。中国的互联网带宽正在快速增长,而消费者对国内和国际电视节目也有着巨大的需求。

  未来一两个季度,三星预计将超过诺基亚,成为中国市场份额最高的智能手机厂商。这将给诺基亚带来更大的压力,因为该公司已经在全球市场遭遇了多方面挑战。诺基亚的新款Lumia手机已在一些市场获得成功,并使其第四季度业绩表现强劲。不过在中国市场,诺基亚仍在滑坡之中。

  中国本土厂商也不容忽视。华为、中兴和联想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分别拥有6%至8%的份额,而另一家知名度相对不高的品牌酷派则拥有高达10%的份额。酷派手机模仿了许多大品牌的功能,但价格较低。有趣的是,华为、中兴和酷派也在争夺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到目前为止,酷派是其中唯一一家成功在美国推出产品的厂商。在过去一周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这4家公司都大规模参展。

  总结

  那么,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今年,世界将看到一个独特的现象。最大的移动消费者市场正在出现,新的线上和线下消费模式将快速形成,顺势而为的品牌将能极大的提升市场地位。

  到2015年,预计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数将超过美国和欧洲的总和。这样的改变是空前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国内消费,这一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群体毫无疑问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也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上一篇:虚拟市场诱惑大:苏宁国美欲分羹 模式需观望
下一篇:钢贸商谈幸存秘诀:概不赊销 远离互保融资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