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班之死:1998年生 殁于2013年 在残酷中逝去

塞班死了。“塞班,生于1998年,殁于2013年。”在国内一些技术论坛中,有人写下这样的标题,措辞间难免显得有些悲壮。

  早前,诺基亚在2012年第四季度财报中确认,去年发布的808 PureView将是最后一款塞班手机,而此前诺基亚就已经停止了对塞班系统的深度开发。

  “塞班是一代人的符号,但技术和开放改变了一切。”艾媒CEO张毅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过去用塞班做开发的门槛很高,并且没有什么开发工具,苹果iOS系统的出现,让复杂变成简单,原来塞班的消费者实现了向苹果系统的快速转移。他说,从某种意义上,智能手机的到来加速了塞班的消亡。

  辉煌逝去

  “国内相关的塞班论坛也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很多开发者已经实现了身份转变。”张毅对记者说,对于早期的开发者或者公司来说,塞班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曾经有开发者如此形容,做塞班是一种修行。

  塞班操作系统最早是塞班公司为手机而设计的操作系统,1998年由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和Psion的共同组建,包含了联合的数据库、使用者界面架构和公共工具的参考实现,前身是Psion的EPOC。1999年,塞班公司推出了Symbian OS v5.x操作系统,随后迎来顶峰时期的塞班造就了诺基亚长达15年手机市场份额龙头的地位。那个时代,搭载塞班系统的诺基亚系列手机成为了人们手中的街机。

  “也可以说是诺基亚奠定了塞班的位置,那时候开发者在塞班上做开发的门槛很高,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写代码也不像现在,那时候需要一行行自己写。”张毅对记者说,不少早期塞班开发者的思路是跟着中国移动走,通过梦网里面的扣费渠道赚钱。

  对于大多数开发者来说,塞班主要面对SP内容提供商。“都是一些指定的公司,依赖于运营商的模式。”国内139.me的创始人朱连兴对塞班的印象是封闭。

  “其实和IOS付费模式很像,只不过进入运营商的门槛更高,比如说消费者在梦网中看到一些小游戏,2元或者5元,挺便宜就付费了,开发者就和运营商进行分成。”张毅说,但当人们发现花同样的钱可以在另外一个系统中买到更好的游戏或者音乐体验时,市场发生了快速转变。

  IDC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Andorid和iOS两者占总出货量的85%,创下历史新高。而塞班已降至5%以下。面对这样的情形,超过90%基于塞班平台的诺基亚Ovi商店中,相关应用数量也在急剧下降。

  后来者众

  毫不夸张地说,像朱连兴这样的普通开发者,也许正是塞班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8年11月,朱连兴们已经隐约感觉到新时代开发热潮的到来。原因是,在半年前,一家叫做苹果的美国公司为开发者提供了iPhone软件开发包,并且在7月开放了iPhone App Store。这意味着,以往封闭的手机平台在向全球的软件工程师打开大门。

  “苹果直接把运营商跳过了,开发者可以非常简单地工作,在苹果没有开放之前,开发者直接向手机装软件再赚钱是不可能的。”朱连兴对记者说,苹果是第一个把门槛降成零并把开放平台分享出来的公司,和塞班的封闭相比,也许这就是不同。

  “当时我们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一种新的养老方式诞生了。”朱连兴告诉记者,只要有一款产品在app store上热卖,作为开发人员得到的分成也许让人兴奋得难以想象。他说的丝毫不夸张,在成为国内第一批苹果app开发者后,朱连兴的团队很快收到了百万元级的收入,他们开发的游戏被80多个国家的数百万用户下载,来自美林银行和联想研究院的潜在投资者也对他提出了邀约,希望提供资金和办公场所。

  短短几个月后,更多的开发者蜂拥而至这个平台淘得第一桶金。随后,Google、RIM等公司也开放了类似平台。塞班开发者的数量迅速下跌。

  “消费者转移是很容易的,都是付费平台,当遇到更好的体验时就容易产生习惯性转移,但随后安卓的出现又慢慢在破坏这种模式。”张毅表示。

  “但这种平衡其实已经在被安卓打破,我们可以看到苹果系统上的免费软件越来越多,这是安卓带来的压力。”张毅对记者说,不管是塞班还是IOS,抑或是安卓,可以看到的是某种时代下生态链构建下的成功,当开放模式打败了封闭模式,免费模式威胁着付费模式,所有的生态构建都要随之进行变革,如果不变就会慢慢消亡,就会成为下一个塞班。

  “随着微软平台的加入,三大操作系统在开放创新上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张毅说。 

上一篇:App应用开发的生与死:个人开发者月入仅千元
下一篇:导航产业链震荡:北斗短期难撼GPS 产值差200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