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2013:“TAB掌门人”联合执政时代
马化腾、马云和李彦宏最近半年的言行,暗示了一个怎样的2013年和以后数年的中国互联网现实和趋势?2013以及未来数年,TAB(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的三大掌门人马化腾、马云和李彦宏在中国互联网界的联合执政地位,将可能进一步强化。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
马化腾、马云和李彦宏最近半年的言行,暗示了你一个怎样的2013年和以后数年的中国互联网现实和趋势?
2013以及未来数年,TAB(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的三大掌门人马化腾、马云和李彦宏在中国互联网界的联合执政地位,将可能进一步强化。
不错,在过去的两年中,出现了一批三巨头话语权的分享者或捣乱者,比如马云受制于雅巴股权之争,并被电商大战中的新玩家抢去风头,马化腾在3Q大战中尽显被动,李彦宏也在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搜索领域受到双面夹击,而在那之前,三大内容门户和几家游戏公司都是不可小觑的参与者。
但从2013年开始,三大巨头可能不再会轻易给对手喘息机会,以威胁到他们的绝对联合执政地位。本文将对最近半年多时间里三人的重点言行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呈现给你三个人的潜在目标和可能行动,而这些将是未来中国互联网深层次的现实和趋势。
执政者马化腾的就职词:移动互联网,安全,平台,产品为王不像马云和李彦宏那样,时不时抛出个内部讲话,马化腾在最近半年多时间里,最有价值的公开讲话发生在2012移动互联网大会和互联网大会上。
马化腾讲话的风格仍然一贯的碎片化,这与他长期以来的用户和产品中心导向有关,比如微信,O2O,LBS,二维码,手机安全,APP等。但从中仍然能梳理出几个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安全,平台,产品为王。
在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通过手机上网用户超过PC上网用户的数据,以及腾讯手机端流量的数据,得出如下结论——“移动互联网已经是大势所趋,PC互联网现在已经进入平台期,在未来可能比过去从流量和使用市场来说,会远远小于移动互联网”,进而提出“勇敢地去拥抱这个变化”。
当然,你完全可以说,他的这些看法并不新奇,甚至有些后知后觉,很多小型的移动互联网淘金者早在几年前就做出了类似的结论,并开始了勇敢的拥抱。不过,按照过去的经验,一旦一个传统的巨头对类似新兴趋势做出这样的判断,往往意味着真正的较量正式开始了。
更重要的是,马化腾还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对腾讯这样的在位者潜在的危险性,以及可能的危险发生方式。
“未来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应用为王,任何一个小的开发者,一个人有一个好的创意,可以开发一个受欢迎的应用,然后被别人发现,瞬间流行。这在过去传统的渠道,互联网之前都难以想象,因为中间需要很多环节。”
大概正是这种爆发的突然性,让当时面对360的渗透时,他感到了巨大的恐惧——一种可能随时被颠覆的感觉。不过,与此同时,他也承认,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我们看到流量怎么样、(但)商业模式怎么样,还没有看清楚”,言下之意,现在这个领域仍然需要广泛布局,而不是孤注一掷,而这需要拼资源。
很可能是这种判断,直接促成了几天前腾讯在移动互联网上的组织调整思路,他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将宝全部押在微信上,而是更加分散。(参见我之前的评论《腾讯移动战略:从两条腿走路到三条腿走路》)在这之前,马化腾已经对公司进行了重组,将公司拆分为技术工程、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互动娱乐、企业发展、电商、网络媒体等7大事业群。重组的目的至少有一个:激发各个业务的内在动力。虽然这可能导致企业资源的重复,提高协调的成本,不过这是应对行业不确定性,专业化需要,以及对手灵活性的必然代价。
当然,鉴于马化腾对手机安全的高度关注(甚至还推出了一个金额为10亿元的安全创新基金),周鸿祎可能要小心了。
另外,由于他对APP的瞬间颠覆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那些企图在腾讯眼皮底下偷偷做大的项目,可能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执政者马云的就职词:辞职,生态,地网,总理点将重新从雅虎手中成功赎身以来,马云最大的动作,就是在不久前宣布将阿里巴巴集团重组为25个事业部,组建集团层面的管理执行委员会和战略执行委员会,以及最近刚刚宣布的,从2013年5月开始辞去阿里巴巴集团CEO一职。
在组织结构重组的内部邮件中,马云的讲话重点是将阿里巴巴打造成“同一个生态,千万家公司”,实现生态系统的“市场化,平台化,数据化和物种多样化”,“组织结构松而不散,汇报给谁以及权力有多大不重要”。
在辞职的内部信中,他谈的还是生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将主要负责阿里巴巴董事局的战略决策,协助CEO做好组织文化和人才的培养,并将会和大家一起加强和完善阿里的公益事业。”其中,组织文化和人才显然是生态的内核,而公益事业则会给阿里帝国争取到更有利的社会生态环境。
在之前的评论《不是后马云时代,而是马云时代的重新开始》中,我提到辞去CEO并不意味着阿里巴巴将进入后马云时代,相反,是马云时代的重新开始。辞去CEO后的马云一方面可以更加专注于务虚的层面,另一方面由于“组织结构松而不散,汇报给谁以及权力有多大不重要”,他的中心地位由此得到保障。
所有这些调整,又能在务实层面找到根基。虽然马云已经很少在公开场合去谈论电子商务的未来会如何如何(实际上今天的电子商务已经过了早期的务虚布道阶段,需要的是更专业的深入,而这可能并非马云的关注点和优势,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马云宣称自己已经不能适应需要,应该交给年轻人的说法并非过谦,而是面对现实),但从天猫网总裁张勇那里,却能看得很真切。
在不久前参加复星集团的年会时,张勇首先提到了一个和马化腾巧合的数据,即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首次超过了PC端上网用户。
接着,他提到了一个观点:未来的电子商务一定是一个C2B的模式,即“消费者驱动,通过柔性化的生产、高效的工业组织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新型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点,一是大数据,即在用户拿起手机的那一刻,就将完全个性化的东西展现给他或她,一是传统企业基于C2B的组织再造。
显然,这背后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商机,而马云嘴中的生态,正是冲着它去的。这个生态的内核构成包括张勇所说的电商的三个能力,即供应链的能力,网络运营营销和服务的能力,和物流的能力。
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前两个层面再往前发展,需要更加专业的能力,比如大数据的能力,组织再造的能力,这部分马云会交给各个事业部的总裁去推动。而对于更需要社会力量去联手解决的物流环节,则需要发动马云的务虚能力,比如最近刚刚出台的地网计划,就可以看成是马云转向务虚的标志项目。
当然,关于2013年的马云,最醒目的关键词大概非“总理点将”不可了——在旨在为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建议稿)提供建议的座谈会上,据说马云是温家宝特意点名要见的,另一个在座的互联网企业家是马化腾。马云则不失时机的鼓动温家宝,将电子商务上升到国家层面。好一个务虚大手笔!
可以预见,类似总理点将这样的大事件,未来在马云身上不会少。这是只有马云这样的大佬才有的竞争力塑造机会,初创公司谁有这样的机缘?但你不能不接受它,这就是未来的中国互联网的现实:大佬掌握绝对的话语权。
执政者李彦宏的就职词:搜索,移动互联网,技术,狼性同样,李彦宏在2012年的公司年会上,也以移动互联网作为开场白。“站在这里,就像站在一个历史的分水岭。百度已经走过了十三个年头,而今天中国互联网正在经历从PC向移动的转型。”
显然,李彦宏对于那些认为百度没有创新,可能错失移动互联网的论调不屑一顾。他的证据是,百度的语音搜索项目仅仅用了三个月就上线,只用了一个月就上线了全网的人脸搜索产品,通过个人云、搜索框和浏览器快速在手机端进行了布局,而所以能这样,皆因为百度在技术上的长期积累。
作为呼应,他对那种认为渠道为王的思路进行了批判,将百度定位为技术派,并认为未来的互联网将是技术驱动的。不用我说,你大概应该想得到,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作为对技术路线的确认,他还宣布将在2013年成立百度历史上的第一个研究院,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简称IDL,他希望“百度IDL会成为像AT&T-Bell labs,Xerox PARC这样的顶尖的研究机构”。
他似乎已经料到你会问:百度在股市的吸引力似乎下降了不少,做技术得有银子。好!百度通过债券市场融到15亿美元,这足以作为技术百度的后盾。
对于百度而言,最后也最难的问题是:既然百度已经进行了充足的技术积累,为什么在语音搜索和人脸搜索上一定要等到最后三个月或一个月才行动?虽然李彦宏为公司的未来框定了四大重点业务方向——传统搜索、移动云、LBS、国际化战略,谁能担保不会重演这种突击式的突破?
大概李彦宏也已经意识到回答这个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之前的另一封内部信中,他宣称要向百度的“小资”氛围开刀,要在百度激发狼性。不过这样做的难点是,是如何让有志于成为狼的人有肉吃——就像我在《小资的百度,还是狼性的百度》中提到的。
在李彦宏的年会讲话中,涉及这个问题的内容如下:无论是突出“小团队、大事业”的百度最高奖,或是正在成为固定节目的编程马拉松,还是覆盖面越来越广、机制越来越灵活的高潜质人才培养和激励计划,就是要让真正的人才在这样一种鼓励成长、关注成长的氛围中健康茁壮的成长。
最后,和马化腾、马云一样,李彦宏也成功吸引到了高层的注意力,虽然他不是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的受邀者。在温家宝对百度的一次视察中,百度向他演示了其人脸搜索技术,“结果,现场拍摄的照片准确地搜出了很多总理的其他图片,演示非常成功。总理笑得很开心”。
概括起来,半年多的言行,马化腾告诉了你一个擅长自下而上抓住机会的腾讯,李彦宏试图告诉你一个能通过技术自上而下抓住机会的百度,而马云则正努力建造一个上下通吃的帝国。这就是中国互联网在2013以及以后数年的现实。
本文来源福布斯中文网,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http://www.forbeschina.com/
下一篇:从小米盒子看“盒子”乱象:被内容商掐着脖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