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能效造假:骗取265亿补贴 长虹海尔在列

  “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默许,能效造假光企业是做不成的。”

  【财新网(微博)】(记者 何春梅)春节期间,松下、LG、长虹、海尔等多个知名家电品牌都因能效不合格在上海质监部门的通报中被点名,据财新记者了解,此次上海质监局对洗衣机抽检的17批次产品中,有5批次不合格,主要的不合格指标为洗净性能、耗电量、能效等级,其中大部分不合格是因为能效等级不达标。

  实际上,此次上海抽检并非针对节能惠民产品检测,而是检查商品是否符合国标。但能效虚标的消息很快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因为能效等级与去年5月颁发的节能家电补贴直接挂钩。此轮节能补贴实施时间为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补贴总额达265亿元。

  节能补贴政策对市场销售的拉动不言而喻。据奥维咨询统计,自补贴政策实施之后,彩电销量已从之前的同比负增长转为不同程度的正增长。

  自2005年3月1日起,中国从冰箱、空调两大领域开始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共分5个等级,等级1表示产品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级2表示比较节电;等级3表示产品能效为中国市场平均水平;等级4表示产品能效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级5是市场准入指标。新一轮节能补贴政策覆盖了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五大类产品,根据功率、耗电量不同,各品类又分为不同等级,各级补贴也不同。比如平板电视能效等级不同,补贴额度从100元-400元不等。

  围绕265亿的补贴,一些企业开始动起了“歪脑筋”。补贴政策出台不久,就有媒体爆出海信、创维等知名家电品牌多款平板电视突击变更产品能效备案信息,其中一款产品的能效信息在修改三次后仍未达标。不少业内人士对这些突击修改能效等级的做法疑为“造假骗补”,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关补贴。

  和巨大的补贴诱惑相比,违规骗补的成本显然是极低的。根据《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如果有企业虚标能效,受到的处罚仅仅是“由地方节能管理部门或者地方质检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和停止使用能源效率标识;情节严重的由地方质检部门处1万元以下罚款”。

  即便是这样轻微的处罚,也很少兑现。据业内人士透露,质监部门经常不定时抽查企业产品,在某些地方,若企业配合检测且满足了抽检机构的要求,即使有问题的产品也会安然无恙;但有的企业“不配合”,一些质监部门就会将问题公之于众。不过经过后期“交流沟通”,复检一般会合格。而复检也大多是用企业送检的方式,并非消费者希望看到的抽样检测。

  “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默许,能效造假光企业是做不成的。”刘步尘说。对于质检机构的质疑曾发生在去年苏泊尔问题锅事件上,当时国家质检总局的检测报告为合格,而哈尔滨工商局的检测结果则显示产品有质量问题。一时业内疑云四起,检测机构的公信力也遭到了普遍质疑。

  据《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能效标识制度采取“生产者或进口商自我声明、备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的运行模式。大多企业采取送检的方式完成检查,质检部门则通过不定时抽检来完成监督。

  一般情况下,生产厂家自行递送样本到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因此能效标识实际上是企业“自检”。这无疑给了企业联合质检机构弄虚作假的空间。在送检的质量检测方式下,很多企业完全可以针对同一型号产品开发出专供检查的“特供机”,以应付质监部门,换取政策补贴,而其面向市场推出的产品,则无法保证和“特供机”同等的质量。

  一位质监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财新记者,检验机构多是等客上门。因为国家规定抽样和检验必须分离,检验人员不能参加抽样,抽样一般由地方质监局安排;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属于鉴证类社会机构,大都是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但一位工商局工作人员对财新记者称,质监局和事业单位性质的这些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其实是一家人,“质监局作为家长,决定何时抽检、抽检的范围以及行业,其监督的效果难免打折扣。有的企业在复查时合格,有的却仍然不合格,这里边都是有利益的。”

  上述工商局人士表示,工商机关很难知道厂家与产品质检、质监之间的猫腻,“虽然业内早就要求质检机构与质监局脱钩,但目前该问题仍未解决。”

  在一位知名家电厂商的高管看来,各地质监局在执法过程中多有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对当地家电厂家睁只眼闭只眼,而且标准也不一样。”此外,质检机构也不规范,比如有些机构不具备抽查条件或设备不合格,也照样做抽查检测工作。他还抱怨称,当前工商、质检、技术等部门都在抽查,“企业有些受不了,因为测试结果一般不公开,只是告诉你合格与否,企业不知道怎么做会更好”。在该高管看来,当前几乎没有公平的执法机构,因为缺乏第三方复测机构,检测的真实性也令人生疑。

  而在家电业分析人士梁振鹏看来,“主管部门不仅应该抽查得更频繁、更深入,还要对骗取节能补贴的行为从重从快处罚,限制节能产品投标门槛,让企业不敢铤而走险。”

上一篇:团购业大范围招兵买马:复苏迹象仍有待观察
下一篇:聚美10亿销售额揭电商潜规则:销量实为订单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