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豆瓣攻略:如何在豆瓣阅读上月入两万?
2月中旬,豆瓣阅读的作者丁小云在自己的微博上晒了一下账单:
“亲爱的丁小云:你的作品 《论文艺女青年如何培养女王气场》(定价1.99元),《7天治愈拖延症》(定价5.00元)正在豆瓣阅读出售。从1月1日到1月31日,作品总共销售8272份,共计销售收入为29118.33元……”
2月26日,豆瓣阅读官方在自己的小站跟进了这份成绩单:“非虚构类作品中,丁小云的两部作品(《论文艺女青年如何培养女王气场》、《7天治愈拖延症》)目前累计销售量16624部,累计销售额54970.48元。”
按照豆瓣阅读规矩,豆瓣跟作者三七开分成。也就是说丁小云在1月份能拿到税前超过2万元,现在累计可以拿到税前3.8万元。
月入2万元,这对若干正有志于自媒体道路的媒体人、写手和作者们是一个具体的信号:你可以在一个写作平台上养活自己了。虽然此前早有草根作者在起点中文网这样的阅读平台上名利双收,但豆瓣阅读的社区气质、主流内容、付费规则、平台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与起点又完全不同。
相比起点与豆瓣这样的分众化社区,像微博、微信、新浪博客这样大众化的、自媒体与内容聚集最多的平台,倒无暇去为内容提供者考虑打造内容付费或广告分成的商业模式。
跟豆瓣一贯低调从容的风格相适,豆瓣阅读这一年多的探索也相当安静(付费阅读则只有9个月时间)。现在既然已有作者月入两万,虎嗅就有好奇心来看下:什么样的内容,能在这个平台上受到欢迎以至创收。以此分享给诸位自媒体们。
受众规模
豆瓣阅读由于跟豆瓣整体账号打通,PC端不太好统计用户量,不妨看看移动端:去年启动至今,在iOS+Android客户端上的安装激活量已经有80万。这80万的移动读者看到的是豆瓣阅读团队从个人作者、传统出版社两个渠道同时拓展来的作品资源。
新闻类估计不行,严肃作品欢迎
连上技术,豆瓣阅读现在的团队有40人,其中负责拓展出版社、个人作者的两个小组各有3人。对投稿作品,团队要求是严肃创作,要求是完整作品,并由编辑团队来判断内容是否足够优秀。豆瓣的编辑力量现在可能是一个问题,以至于在豆瓣站内,能看到不少抱怨“审核太慢”的帖子。
豆瓣就是这样慢。
非但审核慢,跟各种新闻客户端相比,豆瓣用户的阅读节奏和阅读预期都是慢的。豆瓣阅读上的虚构类作品有近794部,非虚构类有超过1000部。公司还期望今年平台上的图书作品种类过万。不过,新闻类读物,在这里不是主流。要说杂志,勉强也就是《人物》杂志这样的能登陆豆瓣。而且,更新也慢,这本杂志豆瓣阅读上的更新还只到2月份。
豆瓣阅读回给虎嗅的采访邮件里写道,他们接受不同类型的投稿:纯文学、推理、科幻、游记、散文、美食、经济、科技。但受作品投稿量、长度、定价等因素影响,豆瓣阅读上热门的虚构类作品主要是青春和科幻题材小说。
丁小云作品应该是非虚构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如上所说,丁小云的两部作品目前累计销售量16624部,累计销售额54970.48元。此外表现突出的还有:吉井忍的三部美食类作品《夏日便当》、《秋日便当》、《冬日便当》已经累计销售9224篇。理工男米周并不是一位专业的写作者,而他的游记《旅行故事》也已在2个月内卖出了2626部。
对定价收入的预期
豆瓣阅读声称,他们对作品的惟一要求是“作品质量优秀”,而作品不受既往出版形式的限制,“多为3-5万字、定价1.99元的短作品”。 1.99,只是豆瓣给出的一个参考价格,具体的定价,作者还可跟豆瓣商量。比如《7天治愈拖延症》就卖5块钱。
而从中信、图灵、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新星、《人物》杂志等42家机构合作方拿到的作品资源,豆瓣的定价区间通常取印刷书定价的1/3。
文字作品的销售收入,无论是个人作者还是机构合作方,豆瓣阅读都跟对方三七分成。
不过豆瓣方面拒绝透露迄今为止的销售总额。
营销可能要靠你自己
你知道,豆瓣自己都不怎么营销。他们能帮作者做些什么?豆瓣跟虎嗅说,在作品上架后,豆瓣阅读会利用站内外资源帮助新作品、好作品进行推广,比如在站内发起每周二固定的睡前一起读推荐活动,又比如跟《分手笑忘书》的作者@老mm联手在微博上做抽奖荐书。
更大的功夫要靠作者自己了。丁小云给虎嗅写了一篇文章,从选题、写作和营销角度,透露了自己月入2万的诀窍——丁小云:我如何在豆瓣阅读月入两万稿费
豆瓣阅读这个付费电子阅读平台刚一出现,我就有所关注,当时就想在这个平台发布作品,体验一下电子出版的感觉。2012年11月末,我写的《论文艺女青年如何培养女王气场》在豆瓣阅读上架了,这部作品其实是我当时正在整理的书稿中的一章。2013年1月中旬,我的新书《7天治愈拖延症》也在豆瓣阅读上架。跟上次不一样,这次我发布的是自己用两年多时间完成的一部完整的书稿。
在豆瓣阅读发布作品之前,就听说豆瓣阅读和个人作者是三七分账,即每卖出一部作品,豆瓣阅读拿三成,个人作者拿七成。在我印象中没有过哪家出版方给作者的分成达到这个比例,就这一点而言,豆瓣阅读还是相当厚道的。而且豆瓣阅读的稿费是每月一结,每月都结得很准时,就像发工资一样。平日里,作者点进“作者中心”,还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作品的即时销量。
我没想到,我晒(一月份)电子书稿费的豆瓣广播变成了一个新闻事件,多家门户网站都对此进行了报道,还有多家纸媒跟我联系就此事采访我。想起最近还有一些也想在豆瓣阅读发布作品的豆友也问过我在豆瓣阅读销售作品的各种问题,我就分享一点心得吧:
1.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写什么。我的看法是:你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写自己喜欢写的,更容易写出好玩有趣的作品。
不过,过去给传统纸媒写东西,我很难拥有这样的自由,很多时候不得不写一些类似于“命题作文”的文章。虽然电子出版平台也存在着出版审查,但总的来说,豆瓣阅读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写作平台。
2.其次要考虑的问题是,写作对于你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只是把写作当成纯粹的业余爱好,完全不在乎通过写作获得多少收入,那么你可以不去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可以不计功利地去写作,也可以像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那样只是为了让你的朋友更爱你而写作。当你这样做了,如果你的确很有才华,那么一不小心写出那种传世之作也是有可能的。
而如果你想要通过写作获得相对比较丰厚的收入,那就得去写相对比较畅销的作品了。写到这儿我想起作家阿城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写书不畅销,不如要饭的。
我对阿城的这句话真的是感同身受,因为在我最初开始全职写作的那段时间,我过得比要饭的惨多了。那时如果没有几位至亲之人对我的不断帮助,我可能早就死于孤独和贫困了。
所以呢,如果你想通过写作,准确地说,是通过商业写作获得比较丰厚的收入,那你还是得想办法找到自己喜欢写的和很多读者喜欢看的这两者的交集点。如果是写虚构作品,最畅销的十有八九都是类型小说。如果是写非虚构作品,则最好选择那种自己很感兴趣但同时又挺有实用价值的选题。
例如,两年前我之所以决定《7天治愈拖延症》这本书,是因为那时的我是全球最重度拖延症研究室里的一只小白鼠。如何治愈拖延症?这是一个我很感兴趣的问题。因为饱受拖延症之苦,我为了自我治愈而开始研究拖延症的各种核心病灶。而我之所以决定写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它肯定可以对很多像我一样的拖延症患者有所帮助,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3. 自我营销。如果你在豆瓣阅读上发布作品之后就觉得大功告成了,除了坐等收钱之外什么都不做,那你每月的豆瓣阅读作者分成十有八九会少得可怜。
前几天我还跟别人说:只要作品有趣好玩有价值,作者又肯放下身段、很不要脸地做一些简单有效的营销,他肯定能在豆瓣阅读获得还不错的收入。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愿意放下身段去营销你的豆瓣阅读阅读作品。很多文艺青年一听到“营销”这个词就立刻心生抵触,觉得这个词太不文艺了,太俗气了,太功利了。我可以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因为我原来也是这样想的。
后来我读了很多作家和艺术家的小传或传记,我对营销这件事的看法渐渐有所改变。举个例子,你可能听过初唐诗人陈子昂摔琴的故事(如果没听过可以搜一下),陈子昂因为摔了一把名贵的琴而一举成为天下闻名的诗人,究其本质,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件营销案例。
也许你会说,像陈子昂这样搞事件营销,成本太高了。那我就再介绍一位低成本营销大师,毛姆。他是无数文艺青年心目中的文学大师,只是当初他写完一部长篇小说之后,也曾因为销量不好而头疼不已,后来他灵机一动,花很少的钱在报纸上登了一则简短的征婚广告,在广告里他说自己是一个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想跟一个就像毛姆某部小说的女主人公那样的女子结婚。结果毛姆的那部小说一下就成了畅销书。
如果你大量阅读关于文学大师或艺术大师的小传或传记,你就会发现这帮家伙十有八九都是极具商业头脑的营销大师。
既然文学大师和艺术大师们也会绞尽脑汁、厚颜无耻地搞营销,还是普通文艺青年的我们就别假矜持了。事实上,如果你跟那些真正的文艺大师打交道,你会发现他们身上十有八九都没有所谓的文艺气质。那种假惺惺的、酸了吧唧的文艺气质,可能只是折磨伪文艺青年的一种病。
说回到如何营销豆瓣阅读作品这个具体问题。我尝试过很多办法,我个人觉得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大量赠书约评论,通过这种办法,作者可以跟读者很好地互动,而且还可以从读者的评论里看到很多很中肯的、很有价值的意见和批评,这些都是能让作者不断成长的养料。
除了大量赠书约评论,你还可以利用微博搞有奖转发,我通过有奖转发赠出过一支别人送我的价值三千多元的万宝龙笔,还赠出过一个kindle5,除此之外还赠出过很多正版唱片。通过有奖转发来宣传自己的豆瓣阅读作品,通常也能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只要不断动脑,你一定还能想出很多更有效的营销创意,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敢不敢厚颜无耻地去实施那些创意。最后再次跟你分享某位英国作家说的这句话:智慧上的任何一点进步,都需要厚颜无耻来帮忙。
下一篇:出租车“拒载经济学”:有钱不挣 集体趴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