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入侵:颠覆产业格局 巨头遭遇大威胁

     中国董事局网资讯:产业的变革,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市场。

  根据CNNIC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

  而在工信部发布的数据中,截至2013年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8.03亿户。同时,在今年1-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了53.2%,其中手机上网是主要拉动因素,同比增长了70.5%。

  虽然具体数字有所差异,但两个数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形成庞大规模,并仍在高速增长。

  这也正是移动互联网颠覆产业格局的力量所在。

  百元智能机潮袭

  “事实上,早在2000年之前,中国就已经开始移动互联网的探索,从早期的WAP,后来的移动梦网、百宝箱,到后来的业务基地,再后来的软件商店,都一直有先行者在不断摸索开拓。”指点通科技CEO李佳宇说,只不过,由于网络基础、终端体验、用户规模等限制,一直没有走到产业爆发的临界点。

  “过去,2G网络速度很慢,传统功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也很差,而智能手机的价格还处在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准之上。”李佳宇说,但自2012年以来,随着3G网络的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价格不断下降,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真正进入了三四线城市,乃至更偏僻地区用户的生活之中。

  在记者一些三四线城市,智能手机正在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江西一个县级市,全市最大的一家手机店里,约有400多种手机,其中智能手机站到了90%,功能机仅占10%的比例,而被业界称为“百元智能机(指价格低于1000元的智能手机)”的中低端智能机约占到80%的比例。

  “便宜的功能机都是公司清仓,100至300元不等。”店长晓敏(化名)说,现在低价位功能机主要是一些老人买来使用外,年轻人几乎不会再选择功能机。“有些老年人为了洋气,也会买些中低端的智能机。”

  易观智库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该季度,中国手机终端(不含水货和山寨机)销量为7329万台,环比增长15.0%,同比增长8.1%。其中,智能手机销量为5696万台,环比增长率为15.8%,同比增幅更是高达119.3%,其中,700元以下低端手机市场的智能机渗透率已达25%,其比例还在继续增长。

  改变中国:移动互联网“下乡”

  在多家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中,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低端智能手机多为月收入500元以下的人群持有,有意思的是,这个人群也正是大量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力使用人群。

  “与中高收入人群拥有电脑与固定网络相比,低收入人群除了网吧外,主要的上网渠道正是手机,因为方便简单,而且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手机正越来越成为他们的主要选择。”一位移动互联网公司负责人说,“而且这个人群的娱乐方式更少,手机应用对他们的粘性更高。”

  实际上,智能手机、特别是中低端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三大运营商的推广。

  在前文提及店长晓敏所在的城市,光是在最繁华的一条路上,从2012年年底到2013年初,就已接连开了5家店。用户只要选择“58、88、128、188”元的不同话费套餐,就可以“充话费送手机”,这使得智能手机大范围得以推广,而与功能机差不多的价格,更多的应用,让它们更抓住了青少年用户群的心。

  在一些更偏僻的县市,如湖南吉首地区,运营商的推广力度更大。不过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使用更多的还是选择品牌,比如苹果、三星。用中低端智能手机的大部分年龄偏两极化,他们使用这些手机的目的很简单:买来的价格几近免费,就算手机坏了也不用心疼,不像苹果、三星、HTC贵手机,一旦丢失损坏就让人心疼;而更年轻的使用群体,他们本身没有收入,智能手机多是家里购买,能上网、玩个简单的游戏已经基本满足他们的需求。

  不过,在这些地区,手机更多还像是一个游戏机,除了打电话发短信,最常用的功能就是上QQ、聊微信、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甚至充当手电筒。三年前,时任《创业家》主编的申音曾写下名篇《被人为割裂的中国互联网》,讲述了一个中国互联网的真实生态。他认为,当时所谓“中国的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太多的企业拼命争夺已经被各种应用宠坏的,数量有限的精英用户;另一大批生活在山寨机中的“数字化贫民”虽然已开始接触互联网,却沉醉于一些廉价的虚拟娱乐中。

  另一位持有同样观点的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底层百姓无法接触信息的数字鸿沟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新的信息鸿沟:很多用户已经能够使用移动互联网,但却不会使用移动互联网。

  3年之后,这个情况其实仍没有太大变化。直到现在,仍有庞大数量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仍然只会使用为数有限的少数移动应用,但无论如何,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返乡后的带动,以及不断的使用与学习,他们已经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做更多的事情:他们用手机看到了更多的新闻,学会用微博发自己的吐槽,不再拨打长途电话,而是用微信与进城务工的家人联络,用手机查找新的工作,通过网络购买商品,开自己的网店……甚至是,用手机在春节回家前抢火车票。

  更重要的是,在普及“下乡”,拥有庞大基数的使用群体后,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始全面地改变中国的整个传统产业。尤其是随着传感器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数据分析重要性的提升,一些新的变化正在政务和工业、商业等传统产业领域不断出现。

  比如,在很多山区乡镇,过去需要专人花费数小时往返送取的公文,通过移动互联网,已经可以以电子形式实时地传送与签发;在很多工厂与农村,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正在被安装,用于监测生产温度、能源消耗和气压变化等数据,熟悉了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操作的工人和农夫则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询这些数据,或是接收自动的警告讯息;在一些商店或连锁品牌中,进销存的管理不再是手工记录或是电脑录入,而是直接用手机进行简单的输入,就可以进行实时的数据更新,从而让商品的周转效率提高数天甚至数周;在一些小杂货店与小吃摊,店主不再是等客人上门,而是通过微信或QQ,提前接收熟客的定单,然后在客闲时间就按量做好准备……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微信负责人、腾讯公司副总裁张小龙曾说,哪怕一个没有门牌号的盲人,只要有一技之长比如按摩,也能通过微信找到他的100个顾客而生存下去。

  而这,或许就是移动互联网,将为社会带来的变化的一个绝佳诠释。

  “补票”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下沉,正在迅速反冲到上层的商业结构。拿到“船票”的人不敢大意,没赶上第一波浪潮的则加速追赶。

  3月22日,刚刚否认了“收购UC浏览器”传闻的百度,再次被诽闻缠身。 “百度即将收购网络电视PPS。”业内消息人士说称,虽然百度是通过百度还是爱奇艺来完成收购,还存在变数,但这桩交易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对于此事,百度与PPS都对外给出了否认答复。但无论是否属实,此事都让外界对百度的移动互联网转型更加敏感关注。

  在此之前,从去年6月到今年3月,业内已经数次传出百度将斥资收购或入股UC的传言,之间种种眼花缭乱程度,被业界戏谑“盖过娱乐圈”。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UC、PPS,还是其他的传闻,比如参股金山,无论当事各方如何否认,外界都普遍认为,这些收购都有很大可能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在其他的人眼中,这些资本动作确实符合百度的行事风格与战略逻辑。这是为什么?

  当前,移动互联网即将成为全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核心源动力,这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这个大趋势下,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公司都在向前移动方向进行转型。

  而用投资人熊晓鸽的话来说,移动互联网将是对现有互联网的颠覆。他所指的颠覆,并不是纯粹的概念颠覆,而是着实赚到钱的商业模式。

  当前,互联网公司们都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奋勇向前:腾讯发力微信、搜搜;搜狐不仅做手机新闻客户端,搜狗输入法,还做移动端的游戏……但在中国互联网时代呼风唤雨的巨头百度,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布局却已经远远落后。 “过去的2012年,对于百度来说,可能是近些年来最困难、最不容易的一年。外界对我们的发展有一些质疑:百度是不是错失了布局未来的先机?是不是只能躺在领先优势上吃老本?是不是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能力?”2013年1月,在百度的年会上,李彦宏如此反思,“接下来的路,百度该怎么走?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在此之前,李彦宏已经在2012年11月的内部邮件《改变,从你我开始》中呼吁员工“鼓励狼性、淘汰小资”。

  狼群的方向不是北方,而是移动互联网。在近两年的财报会上,李彦宏多次强调移动互联网的未来重要性,在解读2012年四季度财报时,百度的高管们再次表示,2013年的重点在于移动业务。

  但对已经错过前一波机会的百度,最具有效率的追赶路径,或许正是收购。 “移动互联网日益增长高速发展,百度却缺乏一个好的移动互联网入口,这是压在百度心头的大石,”鸿泰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淘宝大熊猫”说,“百度是国内互联网大佬,但是不是移动互联网大佬,从技术经验风险等来说还是实在的收购一个在行业有足够知名度控制力的产品公司会更实在些,以金钱解决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市场拓展的成本。”

  这一观点与IDG创始人熊晓鸽观点一致,“百度是一家成熟的公司,这决定了他不会像一家新生互联网公司一样,把过多精力放在创新上。”

  按照百度“只做看得见的商业”的逻辑来讲,收购是其最直接且便捷的路径:为了在垂直搜索类别占领先机,百度收购了“去哪儿网”;为了抢占视频搜索,百度收购了“爱奇艺”;为了占据渠道,百度战略投资了刷机工具“卓大师”。

  而就在2012年11月,百度再次通过资本市场募集15亿美元,其用途正是打造“移动互联网入口”。这让外界再度屏息:这笔巨资,能否为百度补买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OTT威胁论

  受到移动互联网浪潮冲击的传统巨头,并不止有百度。

  更感受到彻骨寒意的,或许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奠基者之一:基础电信运营商。

  “OTT(Over The Top,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提供内容、应用或服务)作为一种技术进步,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2月25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全球移动通信大会上,中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再一次向外界承认,包括中移动在内的运营商正面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压力。

  奚国华认为,现阶段运营商主要面临两个层面的竞争,一是运营商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围绕存量市场的争夺愈发激烈。二是互联网业务的异质替代作用日益凸显,不仅对短信、彩信等增值业务形成替代效应,而且大量分流了语音业务,而且来自后者的竞争“更严峻、更可怕”。

  这并非奚国华的一家之言,自去年以来,就这一问题,三大运营商的高管都曾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程度的提及,但态度都高度一致:运营商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

  与此对应的是,被外界视为OTT业务典型案例的腾讯微信,2011年1月上线,到2013年1月,注册用户已超过3亿,创造了中国互联网用户发展最快纪录。而且由于主要功能与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语音、短信业务等市场重叠,冲击效应甚至已经显现。

  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短信业务量达到1576.1亿条,同比增长0.7%,但明显低于2011年同期的5.7%,更低于2012年同期的7.6%。其中,手机短信同比下滑10.6%。中国移动更是大受影响,其2012年净利润比上一年增速下降了3倍,其中语音业务只增长了1%。对此,3月23日,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运营商也是越来越多的合作关系,因为产生大量流量,运营商也会从过去语音转向数据流量业务为主,未来我们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大。但无论如何,本世纪初曾亲密无间,联手推动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的腾讯与运营商,如今已经越来越趋向面和心离的竞争式合作。

  就在2月27日,工信部甚至召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重点讨论了OTT业务对电信运营商的影响,尤其是微信业务对运营商网络资源的占用问题,并讨论 “是否可以让OTT业务提供商对运营商补贴”。

  目前,此事尚未有实质的进展,多位业界专家均认为,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运营商与腾讯等OTT厂商之间必将重构市场契约,收取资源占用费等模式均有可能,但无论如何,这个调整都将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变革大势,并将在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下重建秩序,最终产生新的产业格局、商业模式与市场生态。

上一篇:表情符号生意经:新浪生“花” 4个月营收3亿
下一篇:“微”时代的战争:微博、微信、运营商之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