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份数字经济指导原则出炉 未来将迎来生物识别的广泛应用
中董网消息,9月14日傍晚19:45, 由中国推动并参与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经G20峰会正式通过,并在人民银行网站上公布。
这是首个具有全球意义的数字经济重要指导原则。世界银行全球金融与市场局原首席金融专家王君对记者表示,毫无疑问,这一《原则》的发布,是世界范围内推动普惠金融新的里程碑。
“这份文件建立在此前国际社会在普惠金融领域的集体智慧之上,也总结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探索和成就,是对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也拓展了人类在普惠金融领域的知识和政策边界。”他说。
普惠金融为何加“数字”标签?
引人关注的是,与以往提及的普惠金融相比,此次出台的《原则》被打上了显眼的“数字化”标签。
事实上,按照2005年,联合国定义了“普惠金融体系”的概念:以有效的方式使金融服务惠及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通过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
这一理念下的尝试包括,孟加拉的“穷人银行”——格莱珉银行,通过小额贷款为农户和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但是这些模式由于属地化、非标准化的特点,目前难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复制开展。
随着各种数字普惠金融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在传统金融模式下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大、成本高种种难题,已经有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十年前,人们很难想象可以像今天这样用手机转账、理财,也很难想象曾经只被“金字塔尖”人群享受的金融服务,如今因为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惠及数以亿计的人群。
特别在中国,“村里老太太和银行行长也能享受到同样的金融服务”,人们可以用手机交易、转账、理财,这不仅让生活更加便利,也更有尊严。
王君表示:“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数字普惠金融的提供者,已经取得了令人信服和神往的业绩,也使中国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处在了世界的前沿,并且为国际社会在数字普惠金融的规则制定上,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高级原则三大看点
9月14日公布的《高级原则》共有8方面内容,66项行动建议。其中,最引发公众关注的是三方面内容。
看点1:远程开户或将成为可能
《原则》第一条就将“推广数字普惠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于具体的推广策略,《原则》提出:要“加强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身份识别”,并特别提到了数字生物识别身份认证产品在未来的广泛应用。
比如,《原则》指出:在必要情况下,建立并推广新型和创新的身份注册与验证形式,例如数字生物识别身份认证产品和在线身份验证服务,特别针对当前尚无任何身份认证形式的群体。建立可接受的开放式标准来管理身份、交易和账户风险。
业界专家认为,这一原则的推行或将打破目前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的“面签”模式,远程开户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可能。同时,对于监管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过去的注重事前监管,到未来的全过程监管。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网上开立的账户在功能上和柜台开立的银行账户没有区别,远程开户成为非常成熟的实践,不仅是没有物理网点的网络银行,就连许多传统银行也越来越多地采取网上开户。
看点2: 及时有效地识别和解决风险
《原则》指出,应意识到快速的数字创新也带来了新的个体和系统风险,需要及时有效地加以识别和解决。
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各种技术创新,提升了金融的包容性、普惠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普惠金融面临技术、操作、欺诈和各种经济金融风险。
参与此次《原则》制定的专家组成员、蚂蚁金服战略部资深总监孙涛孙涛指出:要认真研究、识别和评估使用新数字技术引发的风险,确保对风险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只有平衡创新和风险,才能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看点3: 全方位保护消费者和数据安全
《原则》中特别引人瞩目的还有有保护消费者的安全问题。
《原则》提出,要围绕与数字金融服务密切相关的问题,建立全方位的消费者和数据保护措施。
目前,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消费者服务范围大大扩大,尤其是以前对金融服务不熟悉的消费者大量增加,数据收集的规模和范围大幅度增加。
而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特性,既加速了信息传播,也增加了泄密的可能性。如果不注重构建信息安保措施,建立敏感信息权限管理体系等,可能会导致重要信息泄露,给消费者造成损失。
对此,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表示:我们一直在呼吁有关信息方面的一些立法,从蚂蚁金服的角度,我们把信息安全、交易安全、账户安全、账户资金安全,以及各项风险管理,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原则》最后提出,促进广泛使用负责任的数字金融服务并强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关乎个人、国家乃至全球福祉。
下一篇:谁在制造“一线概念”?杭州楼市限购前的疯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