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关键时代的家族企业管理

201010131535107993.jpg

  “中国的家族企业到了转型接班的关键时期。我们的调查发现,最近几年,包括上市公司中的家族企业,已经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二代已经进入高层,部分甚至已经完成接班。但整体而言,完成接班的比重还不是特别大。”李新春教授在采访开始便对笔者表示。作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新春教授是中国家族企业管理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

  中国家族企业现状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企业控制和管理运营的独特组织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在整个人类商业文明的历史维度中,都是非常悠久而普遍的。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依然考验着所有家族企业传承发展的永续经营之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变革正在给家族企业家们带来新的挑战。

  家族企业最重要的特征无疑是其所有权结构,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据李新春教授的研究,中国民营企业中80%以上可以归类为家族企业。“从最小的夫妻店,到几百亿上千亿的企业集团,都可以是家族企业。”李新春说到,“这与行业特点有关,像一些房地产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制造业企业也有几百上千亿规模的。同时,除了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外,家族企业涉及到几乎所有行业。整体而言,家族企业更多涉及的还是民生性、竞争性比较激烈的行业,典型的如加工出口贸易等。”

  随着风险投资、上市等现代投融资和股权安排的方式逐渐被中国企业接受,中国家族企业的股权形态也逐渐转向股权分散化。“现在家族企业的形态非常多样。既有夫妻孩子家人来控制股权,也有不少引入外部投资者,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权结构分散化。越大的公司,吸引的投资者越多。但整体来看,家族还是牢牢把握着控制权。这在东南亚华人企业中都非常典型。”李新春教授指出。

  虽然我们非常看重从股权结构方面来考察家族企业,但李新春教授认为,企业不能简单看股权和规模。理论上我们更应该多看制度和管理方式。从制度上看,即便有家族成员在,如果企业更多是通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公平雇佣、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这样的企业我们也认为是非家族企业。但即使是上市公司,由家族来控制和管理,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依然是家族企业。

  公司治理短板

  谈到家族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方式,许多人第一印象都是家长式统治和裙带关系。“的确是这样。我们老讲国企的治理结构不好,其实民企的治理结构问题更大。”李新春教授表示,从家族企业本身来看,其发展中存在着内生性的问题。首先是家族内部的裙带主义,存在任人唯亲现象,企业被看成是私人领地,一个人说了算,想给谁什么职位、年薪多少,都不透明,不是按照素质和能力来分配资源。“裙带关系、封闭带来的问题是很难去解决的,外部的资源、外部的投资、好的职业经理人,很难进得去。在小规模、新创阶段,这个制度或许可以持续下去,但成千上万人的时候怎么办?到那个时候问题就容易显现出来了。”

  “代沟”亟需弥补

  当下家族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创业者一代和家族二代之间的“代沟”。“两代企业家在价值观、人生阅历、经营理念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异。一代企业家大多在八九十年代创业,那时候国内的市场环境还很不完善,大都靠机遇、关系、胆子大。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但社会阅历很丰富。”李新春教授指出,“而二代,大部分受过比较好的教育,很多人甚至是从国外拿到的学位。现代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他们的价值体系中。这样两代人对战略问题的认识,对战略方向的把握,包括做事情的态度都不一样。一代靠吃苦,靠努力,二代更多靠创新,靠现代技术,靠管理,来完成接下来的传承发展。”

  一代和二代在经验、管理理念等各个方面的诸多不同,导致很多家族企业接班失败。我们已经看到很多这样的“大败局”。“一代企业家的成功靠关系、靠胆量,这些社会网络不那么容易交接过来,因为得到人家认可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而且现在商业环境在不断变化,产业结构在急剧调整,仅仅依靠‘老一套’已经不行了。”李新春教授评论说。

  家族传承恰逢产业巨变期

  这就引出了中国家族企业目前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家族交接班进程与产业结构调整在时间上重叠。“产业结构调整和交接班叠加在一起,给家族企业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西方企业为什么做的很好,不仅因为他们有一整套的交接班制度,而且西方的产业结构往往比较稳定,企业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环境中进行交接班。但在中国不是,社会环境变化很快,产业环境变化很快,这些因素凑到一起,造成了交接难度加大。”李新春分析指出。可以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家族企业家进入交接班高峰,中国的家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

  定义这个“关键时期”底色的是极速变化的产业结构和“新经济”的快速涌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外贸增速逐年下滑,同时自新千年以来中国长期的人力、资本、土地等要素价格上涨,使得以低端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业的众多企业面临内外挤压的窘境。“一代企业家所从事的产业结构,更多是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技术含量不高,很难持续下去。”李新春教授评价道。

  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经济”的兴起,同样以“革|命”之势冲击着传统企业。在各种富豪排行榜上,曾经有很多是做房地产、矿产煤炭、养殖快消等传统行业起家,而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成为榜单上的明星。互联网作为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正在重塑几乎所有行业。

  如何应对“关键时期”挑战?

  家族企业该如何面对这两大新挑战?李新春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既需拥抱变化,又要守住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一蹴而就。二代有他的优势,有好的管理理念,创新能力强,对互联网非常的熟悉。他们当然可以积极地通过这些现代技术,来更新传统行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但也要看到,其实有些时候未必是行业本身的问题,像传统的制造业,像电子、服装、陶瓷,都是永远有需求的行业,如果能把现代的技术、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等融合进来,就可能找到新的生机。原来靠劳动密集型,低质量低价的模式,就可能突破。所以我们说,二代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二次创业。”

  “第二个我们也不排除有些资源环境条件成熟的,可以在原来的产业基础上,逐渐发掘现代产业的机遇,找到企业发展的新的空间。但这需要非常谨慎。每个领域都有很大的风险,很多二代一来,就做投资做金融,其实未必适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所以,家族企业在面临二代交接班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的时候,一是要把传统行业更新改造、提升、转型,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寻找新兴行业,当然这个行业要能和家族企业现有的资源结合起来。”李新春教授的建议颇为谨慎。

  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顺应外部大趋势,积极应对寻找新机遇,还需内练苦功,打造自身的“管理竞争力”。李新春教授认为,中国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规范化还远远不够,要想成功交接班,亟需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和家族内部治理结构。“一个企业做个三五年,可以靠人、靠机会。但要做三十年、五十年,甚至要做百年老店,就必须要靠制度。我们说现在家族企业已经到这个阶段。八十年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三十年企业还是靠人治,那么他的风险可能会非常大。如果接下来能转到制度化的管理,可能会牺牲一些速度,甚至带来短期的效益的牺牲,但企业获得的是比较稳健的发展方式。好的制度和文化,可以为公司创造一个长久发展的保证机制。”

  两大保证机制

  李新春教授指出,这个“保证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实现现代公司治理,二是家族治理规范化。

  “企业实现现代公司治理,这与非家族企业是差不多的,都包括一系列的治理结构,像董事会、监事会、执行层,以及一系列经理人激励、股权期权制度等等,使得整个企业的决策运营制度化。而不是像过去,你是老板,你一个人说了算,好的时候好的不得了,差的时候一塌糊涂。”

  “而家族的治理,则是家族企业特有的。家族企业的特点是双重治理结构。公司治理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要治理家人,因为家人既可以是对公司有利的因素,也可能会产生破坏性作用。比如公司小的时候,家人可以无条件为公司奉献,全家都非常团结。但如果公司做大了,就涉及到怎么分股份啊?公司重要职位怎么分配啊?怎么对待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啊?等等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说到一定时期,家族代|理的成本很高,他可能为自己的小家庭,为个人的利益损害公司整体的利益,你还很难用纪律、法律去约束他。所以怎么治理家族,使得家族成员对企业不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个是家族治理里面很重要的。”

  解决之道在哪里?李新春教授提出了在一些成熟家族企业运用的“家族委员会制度”。“比如设立家族委员会、家族宪法、家族办公室、家族教育基金、创业基金。通过这些制度既考虑了家族企业应该如何传承、如何对下一代进行培育,又限制了家族企业成员在企业内的权力,保证家族成员不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据李新春教授的介绍,像家族委员会、家族办公室这样的家族治理机制,在中国企业来说,还是刚刚起步。很多是非正式的,比如创业者一代规定,二代需要在其他地方工作一段时间,回来之后要从基层做起,这些是不成文的“规矩”。更重要的是要家族治理结构正式化、法律化。“家族委员会就像一个正式的董事会,要对家族事务进行议政,不能今天想起来,明天又改了,或者执行不执行无所谓。否则企业就是人治,这个人上来想这样,那个人上来想那样,没有可持续性。”

  家族企业的双重治理结构会否导致两个治理系统的交叉错位?李新春教授认为要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对两者的权限做出清晰的界定。“公司治理委员会就讨论公司的战略、经营方向、定位、目标、授权、激励等等,对所有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家族委员会只讨论家族的事务,包括下一代子女怎么样接班,家族成员什么条件才能得到晋升,家族的股权怎么分配,家族的利益受到冲突时怎么解决,应该制定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如何约束家族成员,避免冲突,这些是家族委员会应该考虑的事情。”

  职业经理人尴尬如何破解?

  对家族企业双重治理结构错位的担心,其实具象化就是如何处理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还刚起步,很多非家族企业启用职业经理人都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更何况内部裙带关系更加复杂的家族企业。

  虽然成例表明,职业经理人要在家族企业立足并不容易,但李新春教授认为,职业经理人是家族企业发展职业化、专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然我们说家族企业成员也可以做职业经理人,但是未必所有家族都有合适的职业经理人。这样外部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就能提供很好的人才库。问题关键是家族企业怎么为职业经理人提供合适的平台,这里面牵涉到两点:一是家族和企业有无良好的治理结构,如果没有好的治理结构,职业经理人进去很容易受到家族裙带关系的影响,很难做好自己的职业工作;第二个就是职业经理人和家族之间能不能达到很好的互信关系。因为制度只是硬环境,而信任则是建立在双方的理解沟通基础之上,更具有持久性。”

  李新春教授认为,目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成熟,既和家族企业存在制度不完备、比较封闭、裙带关系盛行有关,同时和职业经理人本身存在短期行为也有关。很多职业经理人希望快速获得回报,甚至想着我做一段自己出去干。这种机会主义实际上会影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

  “我认为职业经理人在比较开放的家族企业,如上市公司,会有更好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家族企业制度比较完善,能为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未来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比如能够许诺给职业经理人一定的股权、期权。这个只有上市公司才能做,因为它受到外部监督,而且资本市场可以为其定价。”李新春教授介绍说,“所以很多家族企业说我的钱多得很,为什么我要上市?其实,我们说家族企业上市、变成股权分散化的公司,是有好处的,会为外部的人才、资本进入家族企业创造非常好的基础。”

  采访的最后,李新春教授特别谈到了家族企业子女培养的话题。他指出,虽然现在的企业家看起来对下一代的培养非常重视,但实际上严重缺乏系统的计划。“比如一段时间流行让孩子学金融、投资,就一窝蜂地送他们去海外学这些专业。其实像金融这类专业化的知识,是可以请专业的人来做的。而学习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成为行业专家,是子女成为企业家的第一步。而培养子女的战略领导能力、创业精神、行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对家族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则是成功实现传承的关键。传承是家族梦想和产业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李新春教授的建议,对正处在传承关键时期的家族企业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上一篇:【公司治理】企业家应该如何退出?
下一篇:【公司治理】董事会领导的共同素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