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国企高管的改革纠结

  国企高管们在企业改革问题上的顾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亦即长时间担任国企领导,对行政之手的适应能力已经很强了,即便上级的决定和决策是错的,只要不出现个人贪污腐败等方面的问题,也不会犯错误。久而久之,对市场之手的适应能力也就越来越弱,市场意识也就严重不足了;二是客观,按照目前有关方面的监管思路和管理思维,确实存在着对人不对事的现象,导致国企高管很难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很难按照改革的目标去做。

  来自国有企业的高管们,在谈到国企改革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有的认为,建立混合所有制、引入民间资本以后,一旦企业出现亏损,怎么交代?有的则认为,如果让民资控股,有关部门检查怎么办?会不会认为是给民企输送利益?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不是不想改,而是有顾虑。

  而监管部门对此的看法则是,一旦引入民间资本,员工怎么办?各项配套措施是否跟得上?社会能否接纳改革后的国企员工等等。

  这也意味着,国企改革首先在经营层就面临着强大的认识障碍和思想阻力。如果这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国企改革就很难向前推进。

  殊不知,在效率不高的国有体制下,虽然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损失浪费严重、决策失误等都可以从体制上找到推卸责任的理由,对个人来说,只要不贪污腐败,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但是,对国家和人民来说,却是比贪污腐败更为严重的问题。就像前些年钢铁、水泥等行业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产能过剩一样,其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何止是几个贪污腐败案件所能概括的。贪污腐败需要追责,产能严重过剩,却没有几个人受到责任追究。相反,很多人在产能扩张过程中得到了提拔重用。

  这就是体制问题,也是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从表面看,确实可能会存在如何理解、如何把握的问题,对改革者来说,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反过来说,如果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那还要改革干什么?改革还有什么意义呢?

  国企高管对改革有顾虑,说白了,他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市场化意识的企业家,而是半行政意味的企业家。正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官”的成分还很浓,也才会首先担心政治风险和个人风险。想一想,如果改革的一切程序都是公开透明的,是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的,依法、合规、有序,怕外界说什么?就算改革以后企业出现了亏损,只要不是人为的或经营失误的,也没有人会追究经营者的责任。而且,有没有责任,也不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说了算,而是董事会说了算。

  至于应当是民营控股还是国有控股,该不该实行员工持股,这也完全应当由市场说了算,由市场来决定。该国有控股的就国有控股,该民营控股的就民营控股。而且,各所有制资本之间,也完全依靠股权为纽带,由董事会、股东会等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等进行决策与管理,与个人的关系,就是能力和水平、眼光与思维,而不是其他方面。

  相反,如果企业高管都是通过市场公开选聘的,我想,绝大多数都不会有这样的顾虑、这样的担心。对他们来说,市场才是衡量他们水平与能力的标尺,才能决定他们的去留。

  也正因为如此,国企高管们在企业改革问题上的顾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亦即长时间担任国企领导,对行政之手的适应能力已经很强了,即便上级的决定和决策是错的,只要不出现个人贪污腐败等方面的问题,也不会犯错误。有关方面在检查时,也会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反之,则有可能会担心出现问题。久而久之,对市场之手的适应能力也就越来越弱,市场意识也就严重不足了;二是客观,按照目前有关方面的监管思路和管理思维,确实存在着对人不对事的现象,亦即只看谁做的、哪种单位做的,而不看这件事做得对不对、好不好,导致国企高管很难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很难按照改革的目标去做。

  所以,如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改变国企高管对改革的认识,消除他们的顾虑,对国企改革的推进至关重要。基本的观点就是,建立容错机制,让包括国企高管在内的改革者,能够充分释放改革动力。同时,对借改革之名行个人之利的行为坚决打击,决不手软。

上一篇:【公司治理】互联网时代的领导力转型
下一篇:【公司治理】老板能力差,企业多元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