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老干妈们的变革抉择
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和实施,是成长型企业走向独立和成熟,从而实现企业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应当引起那些始终坚持价值基本面的企业家的警觉和深思。
变的,与不变的
对中国企业来说,类似于老干妈、王守义十三香这样的企业,是必须重视的存在。
应重视他们对品质提升的坚守,重视他们对消费者的尊重,重视他们的独善其身,重视他们对诚信和工匠精神的一种本质践行……但除此之外,我们会说,这些企业在公司治理、融资方式等方面几十年没变,为适应时代变革,是否也该变一变?
变革,不可避免,但要考虑的是应该在什么方面变。
管理学者王在安曾对“优秀企业”和“杰出企业”做过一个有趣的分类——
前者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可能存续几代人,企业能够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甚至可以在某一时期领先市场;但是它既不可能长期持续保持龙头企业的地位,也不可能真正成为行业或市场上的领导者,它的成长和发展仍然很有限。
而后者则是优秀企业中的优秀企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可以始终保持竞争优势,能够经得起长期历史检验,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优秀企业,比如海尔、华为,比如GE、杜邦,等等。
“那些目前只有二三十年历史的优秀企业,百年之后如何?能不能象GE公司那样仍然保持强大的活力和优良的业绩?能不能始终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和发展势头?”
这样的愿望,似乎越来越显得“脱离实际”——随着产能过剩时代的到来,在剧烈的市场竞争冲击下,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由于颠覆性的“互联网+”变革浪潮的来袭,许多即使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传统企业,也在转型升级过程遭遇到不小挑战。
所以,现在有许多企业家感叹:做企业别说做百年,能再继续做上二三十年就不错了。
果真如此吗?变革之年,许多问题都需要深入厘清。
“物美价廉”已成过去
长期以来,“价廉物美”被我们认为是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中国企业也长期靠着它,在国际上为自身争取到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目前,这都成过去时了。
去年,吴晓波一篇关于国人到日本购买马桶盖的评论,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中国企业正在面临一场空前的“品质革命”。因为,一个客观事实是,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就已经达到了数亿人。他们对产品品质精细化、人性化、尊贵化等方面的要求,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物美价廉”的概念了。
在市场专家看来,过去实施的“出口导向型”政策,促使中国企业必须靠产品的“物美价廉”来抢占市场,同时不断加大投入把规模扩大,产生边际效应。而当最终规模非常大的时候,利润就像刀片一样薄。这就出现了中国每一种产品,无论冰箱、空调、洗衣机还是衣服、饮料,规模虽然全球第一、第二,但利润却全球最低,更别提品质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了。
“现有产品的品质满足不了内需。许多东西我们都会造,就是品质上差那么一点点。”经济学家周其仁近期常在公开场合展示他的那把德国产的双立人指甲刀,“中国人到日本,不光买马桶盖,连‘白色恋人饼干’都每人限购5盒,真够难为情的;我去北京新光天地的地下超市,90%以上是进口货,阿根廷的水果、德国的猪肉,应有尽有。再不发动一场提升品质的革命,中国的过剩产能将越来越多。”
中国消费者除了开始对品质敏感,还对时间开始敏感。也就是说,随着收入急速提高,中国人的时间成本快速上升,由于服务业的便利性和综合效率严重滞后,消费者就会热烈拥抱淘宝、支付宝、顺丰这些新兴的业态。所以,周其仁说,便利革命,方兴未艾。
对这种趋势的把握,实际上应是企业最基本的功课。2015年12月18日,郑州双汇美式工厂投产,史密斯菲尔德洋品牌培根、火腿、香肠三大类产品正式下线,不仅满足在华美式快餐的需求,也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高品质的美国食品。万隆说,此举将推动中国肉类制品的转型升级,引领中国肉类消费的新趋势。不久前,久受国外啤酒巨头“围攻”的本土企业金星啤酒集团召开“挑战不可能,实现金星梦”战略发布会,除宣布针对市场终端推出金星原浆、泡泡啤、葡萄汁、VC水等多款高档啤酒、饮料产品外,还针对原来低端的渠道进行整合和提升。其掌门人张铁山的看法是,未来,企业必须依靠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方法、更加规范化的管理标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知名品牌和标准化管理公司,这样才能是市场上长期立得住脚。
当然,做好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周其仁就说这对产业界具有很大的挑战,“还不仅是成本问题,你的队伍、员工、产品标准、生产流程、企业文化,做惯了廉价品就走上一条道,要扳过来非常困难,所以死后重生也是一个办法,否则可能改不动它”。
企业若不挥刀自宫,它们就能接受死后重生吗?
“资产证券化”迫在眉睫?
“不偷税,不欠款,不赊销”,这是企业在有实力情况下的一种诚信、一种美德,但是“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就真的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吗?
不贷款、不融资,目前这样的企业恐怕属于凤毛麟角,也只有老干妈、王守义十三香这样比较独特的公司才会这么干。这在财务上完全保证了企业运营发展的独立性,不会受制于人。
同样,一些企业选择不上市,比如娃哈哈、立白集团、华为,等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的效益一直比较好,而老板也不愿意让外人插手企业内部的事,保证控制权的完整。当然,按他们各自的说法,还也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
比如任正非的“养猪论”:“猪养得太肥了,连哼哼声都没了。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员工年纪轻轻太有钱了,会变得懒惰,对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不会有利。还有,不上市是因为资本市场本质贪婪。”
比如顺丰王卫的“平台论”:“这个问题可以回到宗教信仰上来,我认为,做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我是想做成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实现我的价值和理想。”
再比如方太电器茅忠群的“差距论”:“其实不上市就是为了自己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因为上市公司会受很多的影响,股价涨跌,业绩公布,投资方对你指手画脚,有很多要求、很多限制,不上市,我们反而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各有各的道理,总归还是不差钱。中国土生土长的立白集团目前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50亿元,他的老板陈凯旋就曾委托集团的新闻发言人对外说,以“提高知名度”和“融资”为目的的上市,立白集团暂时都不需要,“我们现在天天打产品广告,也算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了”
不过,在资产证券化已经日益普及并在中国企业界、金融界深深扎根的今天,如若我们去调查,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不渴望上市的,没有不主动争取上市的。融资、企业治理、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这种途径已被证明十分有效,属于历史发展大势。2015年10月,行业排名世界第一的金龙集团被排名第二的海亮股份并吞,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前者融资渠道单一,遭遇银行逼债,而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后者之所以胜出,其优势则在于旗下有诸多上市公司、财务公司平台,融资渠道多元化。
实际上,为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国家层面已采取诸多措施,比如已经开通的“新三板”、正在酝酿筹备的上市“备案制”等,许多企业这几年所做的,除了“强身健体”,还有就是“等风来”了。
吴晓波对资本市场的判断是:“未来四五年,中国实体经济将进行一场通货紧缩下的产业大转型,供给与需求的错配必须被解决,落后产能的淘汰不可避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资本的活跃及资产证券化、泡沫化的局面必须被维持。”
这话反过来对那些已经做好准备或具有远大目标的企业而言,就是机会。
变革,还有更多
中国的民营企业,有许多长着长着就老了。它们或许不会因为外界市场的变化、冲击而致死,而会因为内在的衰老和生命力的减退,无疾而终,即便是老干妈、王守义十三香、西排、娃哈哈这样如日中天的企业。因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它们过的都是小康式的“安稳日子”,一旦市场环境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或者,这些企业的负责人产生更迭,企业的变数就会相应发生。
先看一看这些企业的股权结构:王守义十三香,王银良三兄弟持有全部股权;西排公司,程武超四兄弟持有全部股权;登峰熔料,王建亭和爱人持有全部股权;老干妈,股东中只有陶碧华和丈夫李贵山、儿子李辉三人……与股权的开放程度相应的,是经营权的让渡程度。这些企业中,原来的关键岗位大多是由家族内部的人任职,这几年,有的已经慢慢改观,如王守义十三香、西排公司,其高层岗位已逐渐引进外来人才。
鞋子合脚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或者,脚长到什么程度,就在那个时候穿什么尺码的鞋,才最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新时代的竞争环境变量,企业负责人应未雨绸缪、早作安排,不能一味故步自封或对外排斥。盲目的傲慢和自闭,最终可能让企业孤立无援,在危机到来时万劫不复。
许多过去被证明是成功的东西,在未来可能成为埋葬自身的毒药。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成立的民营企业,如今大多正在迎来接班高潮。传承能否顺利,也将决定这些企业未来的发展态势。而且,即使是老一代的创业者对自己的企业不实施手术,那些已经成长起来的接班者也会以自己的思维、行为方式给企业带来新气象,引发新变革。
宛西制药的孙耀志原来不主张自己的企业上市,但是后来由他儿子主导,旗下企业西峡汽车水泵2011年成功挂牌深圳证券交易所,孙的观念才发生彻底改变。目前,该企业下属的另一家公司仲景大厨房,已启动上市进程。
这种“身边的好榜样”,据说已经影响到宛西制药的同城企业西排公司、龙成钢铁、西保集团等。当地政府对此也不遗余力,大会小会总要拿宛西制药说事,这也让许多老板“坐不住”。再有一些投行人士前来登门,他们已不像从前那样一个劲儿地“往外撵”了。
王守义十三香的权杖传承问题也没有最终解决。原来培养的第三代接班人之一王太白,几年前已选择到上海创业,虽然仍兼着王守义十三香的董事。他原来主张上市、进军房地产,但二伯王银良和父亲王铁良的断然否决,让他明白这个企业内部的“规矩”,并不容易被打破。当然,他也明白这是一种很好的价值传承,老老实实经营企业,诚实守信做人,作为他们这一代,要学习、沉淀的还有更多。
当然,这种集中性的权杖传承和理念转换,深层次指向企业的转型变革。上海商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魏中杰提出的思考是,“企业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中?企业如何不依赖于创业企业家而独立运营和健康发展?”
在他看来,这个思考涉及企业组织授权背后的系统管理问题,包括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和权力结构的重新安排,以及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和管理流程的合理配套等,“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和实施,是成长型企业走向独立和成熟,从而实现企业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这样的话,应该引起那些始终坚持价值基本面的企业家的警觉和深思。因为,在变革时代,这是他们必须在企业内部构划或建造的“上层建筑”“顶层设计”。
下一篇:【公司治理】提升企业定价能力的4个步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