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头条】腾讯马化腾:成功没有捷径
1998年前的中国互联网,一切懵懵懂懂,混迹其中的人皆是摸着石头过河。然而1998年,中国互联网大有混沌初开之势:丁磊意识到门户网站的重要,将网易首页像“门户”变了个脸,让访问量激增;搜狐也在张朝阳的带领下,连迈两大步,宣布要做中国第一网站……有人说,中国互联网在1998年走入门户时代,这一年,才是中国互联网大举兴起的一年。
在这一年的年末,一家当时并不起眼的小公司—腾讯—在深圳成立了。16年过去了,当年那个不起眼的小公司,早已成为网络巨头,在互联网与电子行业越走越远。
互联网的弄潮儿
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决定开发一种软件,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交流的特点,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快速直接的交流,由此产生了ICQ的设计思想。当时是为了他们彼此之间能及时在网上联系以交流用的,可以说近乎一种个人的“玩具”,并且成立了一家名为Mirabilis的小公司,向所有注册用户提供网络聊天服务。
那时,中国真正接触互联网的人尚不多见,知道网络聊天的就更是专业级网虫。而1993年毕业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马化腾,显然比普通网虫更“有心”,他迷住了ICQ,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ICQ在国内推广的局限性:一是英文界面,二是在使用操作上有相当的难度。
那么,如何做一个适合中国人使用的聊天软件?这是马化腾最初的想法,开发软件,然后卖掉赚钱。事实上,他也那么做了。
1998年11月11曰,马化腾和他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张志东正式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我们当时并没有想过自己经营OICQ。”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对媒体表示。所以,OICQ开发成功后,马化腾就参与了一家大企业的投标,可惜大企业并未看中他们的设计。“当年一起喝啤酒的时候,我们只是打工仔而已,都还不知道未来。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马化腾谈起过往曾这样感慨。所以,在这场失败的投标后,互联网行业诞生了至今依然火爆网络的可爱卡通形象—戴红围巾的企鹅。它的诞生,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999年2月,腾讯“QQ”甫一出现,立刻受到用户欢迎,注册人数疯涨,很短时间内就增加到几万人。庞大的用户群体带来的不仅是欣喜,还有服务器爆满的消息。扩充服务器,需要交纳一两千元的托管费,可是这样的费用也令腾讯负担不起。那时,他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觉得困难时,马化腾曾经想把QQ卖掉。可惜总是没有碰到合适的买家。这时,小企鹅的成长越来越迅速,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支持运转。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开始“发烧”,马化腾拿着商业计划书开始向国外风险投资碰运气,最后碰到了慧眼识英的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QQ40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QQ发展到1万用户时,这笔钱还没用完。
有了这笔资金,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腾讯这才真正开始走上了迅速扩张之路。
成功没有捷径
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人士光鲜亮丽地出现在镁光灯前,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几乎都忽略了在那令人羡慕的成功背后,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
“腾讯也曾经走过弯路。比如,现在广受好评的QQ邮箱,以前并没有竞争性,因为不够用户友好,非常笨重难用。不得已,我们只好对它再改造,从用户的使用习惯、需求去研究,究竟什么样的功能是用户最需要的?”马化腾曾经在公开场合说。在对QQ邮箱的改造过程中,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0法则”,即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些笨,但很管用。”
“我想强调的是,在研究用户需求上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想当然地猜测用户习惯。不管什么年龄和背景,所有人都喜欢清晰、简单、自然、好用的设计和产品,这是人对美最自然的感受和追求。”
马化腾的细心与耐心令腾讯获得了更多用户,这也为他们业务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企鹅的标识依然是网络聊天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其背后的腾讯也不再被OICQ的光辉掩盖,反而让腾讯的其他业务迎头赶上:邮箱、游戏、输入法、音乐播放器、视频,甚至金融、理财……每个领域的深入都重复着马化腾曾经对QQ邮箱做过的一切。“一定要一边做自己产品的忠实用户,一边把自己的触角伸到其他用户当中,去感受他们真实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脚踏实地,从不完美向完美一点点靠近。”
做最好的自己
互联网浪潮随着时间的推进,并没有变得缓慢,相反,无法适应潮流反被淘汰的产品越来越多。2013年3月,谷歌突然宣布,将在本年度7月1日关闭RSS新闻订阅和阅读工具Google Reader,随之而来的是Twitter上四处可见的抱怨,已经用惯了Google Reader的用户,不得不寻找替代工具。后来,谷歌一位高层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称Google Reader已经不适应移动互联网下更加碎片化、更强调“智能推送”的新闻消费模式。因而也可以说,Google Reader是被拍死在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
不仅在互联网的行业中,其他行业的巨擘也有不进则退的案例。最令人唏嘘的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诺基亚。2007年12月,诺基亚的市值曾经达到1151亿美元的峰值,2013年9月却以72亿美元的低价卖掉了手机业务;黑莓在2008年6月,市值曾高达840亿美元,是加拿大市值最高企业,现在40亿美元还卖不掉。这让马化腾不敢懈怠,“腾讯从不敢停下脚步,一直深思这个行业该怎么发展。”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微信”,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最重要的是它是免费的,不仅下载免费,其应用也只需要通过网络发送,只需要耗费少量的流量,而非向移动运营商那样需要交纳费用。当然流量也需要费用,但是依然比短信划算。此外,微信开发了不少令人“暗暗窃喜”的功能,比如对一定人群开放朋友圈,只是默默关注某人的朋友圈也不会被发现,因为它不会告诉“主人”谁来过……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微信推出之前,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讯软件,相互竞争。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还是微信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
马化腾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对创业者来说,如何利用好平台开展协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以前做互联网产品,用户要一个一个地累积,程序、数据库、设计等经验技巧都要从头摸索。但平台创业的趋势出现之后,大平台承担起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创业的成本和负担随之大幅降低,大家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最核心的创新上来。在这种新的思路下,互联网的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对于腾讯而言,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必然是不同“物种”有不同分工,最后形成配合,而不是所有“物种”都朝一个方向进化。
如今的腾讯,也开始涉足金融业。这是被银行等实体金融机构视为洪水猛兽的“功能”,马化腾却说,这是大数据推动下的大势所趋。“未来,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将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纯互联网,而且能够跟传统行业结合,跟现实结合。和蒸汽机和电力一样,互联网为所有行业提供了升级的机会,这才是互联网的本质。”
下一篇:【董事长头条】柳传志:对联想控股班子非常满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