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主席一问激起千层浪 IPO不审能否照进现实?

继百日新政之后,证监会掌门人郭树清再抛出改革新思路:IPO不审行不行?惊人一问激起千层浪,市场热议不绝于耳。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2011年10月底上任不久在一个内部场合,向证监会和IPO发审委委员提出一个问题:“IPO不审行不行?”日前,一位上市公司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将这个信息透露给了媒体,媒体将其称为郭树清的“惊人之问”,并作了公开报道。

新主席一问激起千层浪,市场支持与反对之音不绝于耳。据某大型网站调查,约有七成网民赞成IPO取消审核或减少行政审批。网民认为,目前管制太多,如果取消IPO审批,则直接断绝了寻租的道路,有利于市场判断企业价值。IPO不审是正确的,由股民自己决定。

用户名“兴和无边”对新思路大加赞赏,高呼“新股发行不再扮伪娘了”?该网民表示,如果能把审核制改为注册制,对于中国的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郭树清将成为开创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先河的人物,也将会推动整个金融制度的变革。

另有业内分析人士对财讯表示,新主席这一问并不意外,郭树清一直以来都比较推崇市场化,这就是他所想改革的方向。IPO没有必要审核,而应该效仿香港证券市场的聆讯方式,由市场决定发与不发,买者自负。

所谓“聆讯”,就是随时等着被联交所质询。按照香港联交所的规定,对拟上市公司只进行“形式性审查”,不进行“实质性审查”。意思是只审核申报材料是否符合上市条例关于信息披露的要求,是否存在非正常关联交易等等,而不审核上市公司应不应该上市――香港的创业板比较宽松,只要你有两年的经营记录,只要公司治理看上去还可以,只要有保荐人愿意保荐,只要你的股票发行前有足额的认额,你就可以发股票了。

纵观支持者言论,IPO取消审核之后市场风险的增大成为共识。这也同时是反对者的重要理由及依据。反对方认为,如果取消对IPO的审批,就意味着权力失去对市场的作用,市场将陷于一片乱局之中。这种思维不仅是官方坚持对IPO审核的“理论基础”,也是市场上投资者的普遍态度。

尽管因为交易市场的长期下跌,投资者对无节制的IPO意见很大,但市场仍寄希望于“权力之手”,而不是釜底抽薪,终结IPO审核,从而让真正的市场机制来发挥对市场的平衡作用。

《国际金融报》记者撰文指出,尽管郭树清发出“惊人之问”,但他并未提供答案。因此,我们如果从他的这一设问中读出IPO审核将要取消的信息,或只是一种美好理想,并不符合事实。中国股市IPO,已经深深地陷入一种制度困境。

这个困境就在于,中国股市的设立和发展,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融资,至于投资者能否通过这个市场实现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只是一个附带的功能,它或许从来不是证监会的主要工作目标。正是在这种以融资为目标的政策路径之下,尽管交易市场一片狼藉,但IPO仍能保持高歌猛进,企业仍能筹集到远超其实际需要的资金。

这一问引得争议四起,但不论审还是不审,良好的监管制度及处罚分红制度都是首要任务。只有营造出好的市场环境及不断完善监管制度,改革才能更进一步,美好构想才能照进现实,否则步子太大就会惹出乱子。

 

有网民更是犀利地驳斥新思路,认为郭树清惊人一问是在推卸责任,是不负责任的表态。这几年里,IPO出了那么多的造假公司,这些公司全是证监会审核通过的,他们的权利大的无法无边,人造亿万富翁全在他们手里,但证券市场出了那么多的问题和腐败现象,造成了亿万股民的损失,没有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现在倒好想推卸责任了。其实问题很简单,你不敢承担责任,你可以把权力下放吗。证监会的责任是监督和监管好这个证券市场。

资深股民“空空道人”表示,郭主席的构想行不通,因为在一个没有建立严谨的制约制度的市场,这种离开人管的制度很难执行下去。
 

上一篇:王勇:热衷于上市 企业愿景变了味
下一篇:拉姆-查兰:构建领导梯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