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理性打新应从机构投资者做起

   皮海洲 职业投资者、独立财经撰稿人、专栏作家(资料图)
皮海洲 职业投资者、独立财经撰稿人、专栏作家(资料图)

    正因为机构投资者是市场“非理性打新”的主要力量,因此,证监会要倡导“理性打新”首先就要从机构投资者抓起,让机构投资者成为“理性打新”的典范。

  目前A股市场的“打新热”如同当下的天气一样持续高温。根据7月25日最新显示的新股发行结果,23日发行的5只新股共计冻结资金4155亿元,回拨后的网上中签率介于0.3%-0.89%之间,平均为0.61%。其中中签率最高的是川仪股份(603100,股吧),为0.89%;最低的天华超净(300390,股吧)中签率只有0.3%,打新“一股难求”的局面依然在延续。

  针对今年以来新股发行重启后所引发的“打新热”,尤其是今年第二轮IPO重启以来,证监会从6月20日到7月18日的21个工作日里,通过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三次郑重提醒投资者要理性参与打新。不过,从25日公布的打新结果来看,投资者打新的非理性仍然还在蔓延。

  当然,把投资者的打新行为完全归结为“非理性”也是不符合实情的。毕竟在目前管理层严格监管新股发行市盈率的情况下,新股发行价格相对合理,为新股上市后的炒作预留了空间,从而导致新股上市后的赚钱效应。更何况新股上市首日的“限炒令”,客观上对新股上市后的炒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新股的赚钱效应。既然打新有利益可图,资金流向打新便是一个“理性”的选择。相反,如果打新亏损累累,投资者还疯狂打新的话,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非理性”。

  不过,目前市场的打新行为也确实存在“非理性”的因素。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一是不分IPO公司质量优劣,只要是新股,投资者就一哄而上;二是动用大量的资金来打新股,导致新股发行中签率极低,投资者的打新成本也因此被大幅推高。而这样的打新结果,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功能被抛弃。同时由“打新热”引发“炒新热”,新股上市后遭到爆炒,新股的投资风险急剧增加。

  从市场疯狂打新的实情来看,包括投资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更应该要做“理性打新”的楷模。因为从目前市场的打新来说,中小投资者的打新其实是非常理性的。也许这并不是中小投资者的主观选择,但由于资金实力所限,他们只能用很少的资金来打新,为此,他们也必须有选择地来打新。

  而机构投资者也包括一些以个人面目出现的“牛散”,他们资金实力雄厚,才是打新的主力。他们不仅自有资金雄厚,而且还可以融资来打新,包括到货币市场拆借资金来打新。如据媒体报道,有“牛散”者杨涛,动用18亿元的资金,将23日、24日累计发行的9只新股一网打尽。“牛散”尚且如此,基金等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更加不甘人后了。

  也正因为机构投资者是市场“非理性打新”的主要力量,因此,证监会要倡导“理性打新”首先就要从机构投资者抓起,让机构投资者成为“理性打新”的典范。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把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打新分隔开来,机构投资者在网下打新,个人投资者在网上打新,二者各占新股发行份额的50%。二是将“市值申购”改为“市场配售”,先配号后付款,避免资金打新引发的资金紧张局面而带来的打新热浪泛滥。三是进一步拆分最小打新单位,将目前的最小打新单位500股(深市)拆分为100股,分散打新带来的赚钱效应。如此一来,投资者的打新热情自然就会降低。

 

上一篇:财智人生:700点中级行情或将展开
下一篇:徐一钉:高层持续注活水 行情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