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隐秘产业链:活人比死人危险 支锅人与黑市
伊洛河畔,北邙山下。
九朝古都河南洛阳,因其得天独厚的风水,自古便是帝王将相安陵的上选之地。民间传说“生于苏杭,死葬北邙”,洛阳北邙山形成了中国最为集中、最为浩大的墓葬群。
从城东进入洛阳,国道两侧不时可见“洛阳探铲”的大幅招牌,仿佛无声诉说着那些关于盗墓的疯狂。
2012年末,《商界》记者亲赴洛阳,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一位曾在盗墓圈里混迹多年的线人,进而揭开了这条黄土之下的隐秘产业链。
寻墓:古墓自己会说话
凛冽的北风掠过北邙山。几个年轻农民用带着钻头的圆滑钢条,垂直地钻向黄土之下,不到五分钟便打入地下5米深处……通过线人张青(化名)的消息,《商界》记者在洛阳市郊的孟津县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
这是一场盗墓前期的“踩点”行动。盗墓者手中的钢条,名叫探针,与驰名天下的洛阳铲一样,是最常见的盗墓工具。
张青还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冬天,他以上千元的“拜师费”投在村里一位老盗墓人门下,接触的第一件盗墓工具,便是这种钢条般不起眼的探针。
北邙山上,张青祖辈生活的那个农村,盗墓是自古有之的行当,当地人称其为“翻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洛阳曾经历了三次盗墓潮。一些闻风而来的文物商,以“做工程”为名,招募村民发掘古墓,并找来有经验的老盗墓人,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
在一夜暴富的诱惑下,张青和一些年轻村民,加入了这场地下的生意。“拿起洛阳铲,发家去盗墓,致富靠文物”成了洛阳、孟津等地广为流传的“致富秘籍”。
培训的第一课,便是“扎针用铲”。其中的针是探针,铲就是洛阳铲。“扎针用铲”的目的,便是寻找古墓,除了确定位置与形状之外,还要弄清古墓的年代、墓主的身份,以及是否被盗过等基本情况。
对于外行而言,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然而在盗墓老手的眼中,古墓是会自己说话的。
据张青介绍,要发现一座古墓,大致要经过以下步骤:
首先,根据历史典籍、地方史志和民间传说,再加上风水知识,可以基本确定一座墓葬的大致范围和历史年代。在有组织的盗墓中,这一工作一般是由组织者即“支锅人”来完成。
接下来,便是确定古墓的具体位置和基本情况。尽管现在有金属探测仪等高科技工具,但对于“老洛阳铲”即盗墓老手们来说,古老的洛阳铲比现代化仪器能带来更多的信息。
作为最常用的探墓工具,洛阳铲可以从地下带上来土块。如果土块没有分层,颜色、性状一致,则说明没有墓葬,盗墓人称为“死土”。如果土块有分层,混有不同的土质,则说明土曾经被翻动过,是有墓的象征,盗墓人称为“活土”。有时土块中还会有碎陶片、碎砖块和炭化木屑等杂物,通过分析这些杂物,便可知道墓主的基本情况。
然而,洛阳铲也会有失手的时候。有盗墓,便有反盗墓。一些古墓在建造时,会注意把挖掘出的土分层摆放,再按顺序回填。遇到这样精心伪装过的墓,洛阳铲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而探针便可以在遭遇反盗墓时发挥作用。
探针的原理,完全是凭手感。“针打在泥土、砖石或是金属之上的手感都是不一样的。与用洛阳铲比,这要靠经验。”张青告诉记者。
盗墓:活人比死人更危险
确定了墓址之后,接下来便是挖墓的过程。在盗墓小说中,从“打洞”到“摸宝贝”,是最神秘诡谲而紧张刺激的环节。而真实的挖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洛阳市郊史家湾村的一处农田中,几座直径达十米的半圆形墓,静默伫立在冬天刚长出麦苗的农田里。从土堆一侧半开的洞口望进去,可以看到里面停放着几副并不古老的棺材。
张青制止了记者想要一探究竟的举动,说这些棺材都是附近村民家的,为了“蹭风水”,占用了已经被盗挖的古墓。“古墓没人管,但闯进现在人的墓,村民们不会答应。”
在荒地里一处规模较小的土堆前,张青指着一米高的洞口告诉记者,这就是盗墓者所挖掘的坑道,里面还有一个垂直向下的洞口。借着手电的灯光,记者看到果然如他所言,这个垂直的洞口直通墓门。
如此准确的定位,盗墓者是怎样做到的?
在探墓过程中,盗墓者会用探针找到墓室的四个边角,然后勾勒出墓室的形状,再根据古代墓葬和风水知识确定朝向,由此便能确定墓门、墓墙、墓顶、棺木和陪葬品的位置。
不但如此,他们还可以依据古墓的不同年代,找到最佳的挖掘方式。“比如汉墓,绝大部分都已经坍塌了,文物都埋在土里,这时候探针要用圆头,以免损坏东西。每一座墓都有弱点,比如明墓,后墙最薄,实在不行就从墓的下方打洞进去。”
在盗墓小说中,从“打洞”到“摸宝贝”往往隐藏着各种危险。在现实盗墓中,会不会有这些危险存在?
“不会像小说中写的一样。但是确有危险。”张青表示从不看盗墓小说,因为无法从这种离奇而刺激的想象中找到快感。他向记者讲起了自己早年盗墓的一次经历。
本世纪初,张青和几个“下地人”一起在孟津县平乐镇挖掘一座地下的古墓。在挖掘的过程中,他渐渐觉得浑身无力昏昏欲睡,接着开始意识恍惚。于是,他拼尽全力大声呼救,几分钟后才终于缓过神来。
因为这起诡异的事件,他们那天停止了挖掘。后来检查工具时才发现,是送风的软管出了问题。打开盗洞后,必须通过软管和鼓风机向洞内不断送风,否则会有缺氧窒息的危险。然而,第二天再下洞时,他才发现那座墓的周围,有用沙子搭成的防盗墙,以他当时的状态如果继续挖掘,很可能被活埋在洞里。
垮塌和缺氧无疑是盗墓中最常见的危险。2011年1月13日,一群盗墓者在洛阳宜阳县盗墓时,墓坑发生坍塌,三人当场死亡。
“一些达官显贵的墓里,的确会有一些机关,防盗层就是最典型的,但是远没有传说中那么神秘。毕竟这些机关都太简陋了。由于长期腐化,也会有一些化学反应产生的有毒气体,但同样没那么夸张,保证送风就可以解决。”在张青看来,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人,活着的人。
“盗墓人的命都在外面的人手里攥着。如果外面的人想独吞宝物,只要把洞填上,第二天再来挖宝就行了。”正是因此,盗墓的几个合伙人,一般都有一定的亲友关系。
如果遇到在盗墓过程中偶然闯入的村民,盗墓者的行规是,由负责望风的人塞上上百元的“封口费”,见怪不怪的村民一般不会声张或报警。
出手:“洗文物”的黑市
从古墓中盗取文物之后,盗墓者并不会拿回家,很多人会就近找一个地方掩埋。一方面可以掩人耳目,另一方面对某些材质的文物而言,为了防止遇空气氧化,埋在土里是最好的保存方式。
据张青介绍,洛阳的盗墓行业,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国内其他地方的盗墓组织中,一般分为“掌眼”、“支锅”、“腿子”和“下苦”四个不同的等级。
掌眼是最高的控制者,一般有考古、历史、风水等方面丰富专业知识;“支锅”是具体的项目组织者,需要有黑白两道较广的人脉;“腿子”是精通盗墓技术的技术指导;“下苦”则是最底层干活的人。
而在洛阳的盗墓组织中,组织结构被简化为只有组织者“支锅人”和干活的“下地人”。这种简化带来的另一项重要区别,便是分配利益的方式。
在其他地方,真正动手干活的“下苦”,每次只能得到几百至上千元的辛苦费。而在洛阳,下地人按踩点、望风、掏洞、安炮眼和摸宝贝等具体分工的不同,与支锅人协商按比例分成。
一般一个盗墓团伙由五个下地人组成,根据墓葬中文物的价值,每人每次能分得上万乃至几万元不等的收益。在张青看来,这大概是因为洛阳的盗墓人,大多比较懂行,而支锅人之间的竞争又相对激烈,常常一块墓地被几个人看上,如果支锅人出价太低,“下地的”完全可以“另投明主”。
对于支锅人,只有文物进入市场,才能变成真正的利润。那么这些本应属于国家的文物,是怎样躲开重重监管,披上合法的外衣流向市场的呢?
记者走进位于洛阳市西工区的天子驾六古玩市场。虽然并非节假日,且天气寒冷,但这个位于地下人防工程内的古玩市场,依然人来人往。记者看到了各种金属探测仪、洛阳铲、滚叉、撇刀和文物修复工具在公开销售。
张青告诉记者,虽然洛阳有四个规模不等的古玩市场,但真正的“老货”,不会放在门面上销售。有些卖家会在店里的仿品中,摆上一两个不起眼的小件“老货”,等真正有眼力的买家上门。但是更多的卖家,都有自己固定的销售渠道。
古玩商不但在销售上非常警惕,对于收货更是如此。所以,真正的支锅人卖文物,一般不会在洛阳本地市场。他们大多在外地诸如北京、广州等地,有自己固定合作的收购商。
这些古墓中的文物,可以如此顺利地在二三级市场上流通,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国家登记在册的墓葬之外,谁也不知道洛阳地下有什么文物,有多少文物。只要不在盗墓现场被抓到,一旦文物进入流通市场,便很难找到出自盗墓者之手的证据。
心知肚明的收购商们也会寻找下家迅速出手。经过几次转手之后,盗墓的罪证便成了文物流通市场上光明正大且价值不菲的“藏品”。
镀金:买回自己的文物
对于尤其贵重的文物,支锅人则会选择通过走私直接送出海外。这样的文物一般出自达官显贵甚至皇族的陵墓,或是国家级的稀世珍品。
洛阳最大的文物黑市渠道,掌握在关系网庞大的宋彦彬、宋彦庆兄弟的手中。这无论在当地,还是在全国,都早已不是秘密。据张青讲述,前些年的广东文物市场上,来自洛阳的文物如果不是出自宋家,古玩商甚至不敢收购。宋氏兄弟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在2003年那场“12•10”文物大案中,宋彦彬潜逃至今,宋彦庆被判处五年零六个月的有期徒刑,然而仅收监两个月,便被保外就医。这让很多圈内人士相信,洛阳的文物黑市,依然是宋家兄弟的天下。
通过这种“大佬级文物商”的“特殊渠道”,文物出土之后两三天之内,便可走私至香港和国外市场,然后在合法市场上公开销售。如果文物商觉得这件藏品在国内市场上能卖出高价,便再通过拍卖行,“合法化”地将其买回国内市场。
一位国内拍卖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正式进入国内市场流通之前,文物商和拍卖行还会用各种以假乱真的故事与传说,给文物“镀金”,既赋予了其正当来源,又提高了身价。这样一来,从古墓中出土的文物,经历了支锅人—文物商—海外文物市场—海外拍卖行—国内拍卖市场的交易流程后,最终合法地以天价被顶级藏家收藏。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物的“收藏热”与“投资热”之外,一些博物馆,包括公立与私人博物馆,无意中正助推了新一轮的盗墓潮。
对藏品的大量需求,使各种博物馆展开了一轮大规模的文物收购。对于国家和地方级的博物馆,甚至每年都会有一笔不菲的收购资金。这样的收购比拼之下,博物馆即使知道文物来路不明,为了丰富自己的藏品,也不会深究。
通过种种渠道,盗墓者最终能获得怎样的收益?
张青告诉记者,盗墓的利润无疑由墓内的文物数量与质量来决定。以支锅人为例,如果是一套完整的唐墓“十大件”陶俑陪葬品,支锅人可以获利几百万元。单件金铜器、陶器和玉器等文物,则以质论价,只要是没有盗过的墓,基本可以保障上百万元的收益。
迷墓:被抛弃的行规
与暴利相对应的是,支锅人也是这个灰色产业链上风险最大的一个群体。随着盗墓的猖獗,政府监管的力度正日益加大。
张青曾经尝试做个支锅人。然而2010年,洛阳龙门山国宝石门被盗一案,引发了对盗墓市场的新一轮大力治理。就在那一轮严打行动中,张青认识的一个支锅人被公关机关抓获,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一位小李村的村民告诉记者,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法眼,一些支锅人开始想尽各种方法掩人耳目。开办小砖场、采石场等作坊式企业便是他们常用的手法。
一旦初步确定某地有古墓,他们便向村委会承包地块,盖起围墙,在办企业的掩护下疯狂探挖,得手之后迅速撤退,只留下围墙内千疮百孔的地面。
让张青终于决定彻底离开盗墓行业的,是古墓资源的日趋枯竭。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几轮疯狂盗挖,洛阳的地下几乎已经“十墓九空”。张青说,对于支锅人,最惨痛的不是找不到墓,而是挖开了墓之后发现已经被“先下手为强”。
洛阳的盗墓圈自古流传着行规,比如父不传子,因为“名声不好听”;比如挖墓取墓之后,盗洞要回填,以免影响村民耕种;比如只在夜间行动,“鸡鸣灯灭不摸金”,比如无论出于法律还是迷信的考虑,“不动皇陵,不出人命”……
然而在暴利诱惑和资源匮乏的双重作用下,这些江湖上世代相传的行规,似乎也正被盗墓者所遗忘。
在孟津县长乐镇长乐村的田野上,伫立着三座山丘一般的古墓,由北向南依次从大到小排开,当地人称之为“大汉冢”、“二汉冢”和“三汉冢”。其中最小的一座直径也达三十米以上,墓前立着由河南省文物保护局树立的“汉冲帝陵”石碑。而当记者沿着由足迹形成的“山路”分别登上这三座古墓时,发现墓顶都有明显的探针探过的圆洞。
没有新墓,那些曾经被盗过的古墓,也正成为一些人谋利的道具。
仿制文物在洛阳已是一个半公开的行业,甚至形成了南山石村等几个制假专业村。一些人便想到了这样一条“生财之路”:他们专门购卖高仿文物,重新放回已经被盗过的古墓中,然后再回填。联系上买家之后,便带他们亲自看墓,打洞挖“文物”。
真古墓里挖出假文物,这样的骗局,在洛阳文物界已经屡见不鲜。
有人爱古墓,便有人恨古墓。洛阳的房地产开发商便是最典型的群体。记者从当地一位开发商处了解到,洛阳的房地产项目,在开工前都要进行例行的文物勘探,一旦探明地下有古墓,为了保护文物,项目必须暂停或变更设计。
北邙下山冬天的午后,记者离开洛阳的最后一站,是位于310国道小李村立交桥东头销售洛阳铲的“老葛探铲”。无比简陋的门面房内,打了几十年洛阳铲的葛三生,望着满室的探铲、探针等盗墓工具对记者说:“文物局也找我买探铲,谁又能说它就是犯罪的工具?”
下一篇:成人用品电商:安全套年销20多亿 杜蕾斯7.6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