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房产泡沫中走出的爱尔眼科:谨慎地扩张
不过,回想起去年的“封刀门”事件,爱尔眼科掌门人陈邦仍感叹无妄之灾。2012年2月台湾眼科医生蔡瑞芳宣布,为了防止手术后遗症的发生,他个人将停做准分子激光手术,由于蔡瑞芳是台湾引入“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第一人,由此而引发了媒体关于该手术安全性的大讨论,该事件后来被称为“封刀门”事件。
“当时上市公司中只有爱尔眼科一家是从事这个业务的,于是各大媒体就对爱尔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就因为我们从事这个业务,于是一不留神就成了舆论的焦点。”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表示,“如果没有这个事件我们的复合增长率会更高,我看好我们的业务。”
受“封刀门a”事件影响,2012年全国眼科机构的准分子手术量骤然下降。但事件发生后,中华眼科学会、中国眼科医师协会及业内权威专家及时进行澄清,逐步消除了患者对准分子激光手术安全问题的疑虑。
今年3月,爱尔眼科的准分子业务单月已出现60%以上增长,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经过上市后三年多的发展,爱尔眼科也从2009年的19家连锁医院扩张到目前48家,形成了中心医院、省会医院、地级医院的分级体系。
屡败屡战
“我是从海南房产泡沫中走出来的,和冯仑、潘石屹他们一样,他们走的早,我跑的慢。”和很多创业家一样,陈邦也有一段曲折的创业史。
离开海南之后,陈邦跑去台湾做生意,但很快就因为两岸关系的一些变化,生意又黄了。回到大陆,陈邦一度考虑开出租车维持生计。在接连的打击下,他病倒了,住进上海的医院。
无巧不成书,正是在住院期间,陈邦无意中接触到了治疗眼科的设备,回到老家长沙,他发现当地还没有这种东西,于是很快就把这些设备引进到长沙。这就是爱尔的雏形。
成为“中国眼科医疗”第一股后,爱尔眼科的连锁模式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迅速扩张,三年规模翻番。但陈邦认为,爱尔眼科的发展并不激进。
“一下子扩大了一倍多,管理怎么办?”陈邦认为,医院的管理可不同于一般企业机构,还要防范医学风险,树立良好口碑,而且,连锁医疗机构的开立绝不是拍拍脑袋就做的,“一旦开立不会轻易撤点,即使亏损也要坚持下去。”
为了实现公司长期发展,陈邦还成立了爱尔眼科学院,培养专业人才,缩小和公立医院之间的差别。“人还是爱尔眼科发展的一个瓶颈,不过找到了解决办法”。
2012年爱尔共吸引中高级人才240余人,培训各类管理人员420余人次,对外送培医疗技术人员300余人次,而上市三年多的时间里,爱尔眼科先后推出了两期股权激励计划。
另一个摆在爱尔眼科面前的槛儿就是物业了。现在房价上涨,医院又是一个对房屋要求苛刻的行业,找到合适的房子成为了阻碍爱尔发展的又一问题。
那为什么不做房地产的老本行?陈邦笑着摇摇头,从嘴里挤出来一句话:“我买房子也肯定是为了开医院。”
也许只有从海南房产泡沫破裂中走出来的人才能有这份淡定,屡败屡战不是一个战略而是抹不去的经历。
打造盈利新核
尽管“黑天鹅”事件后,爱尔眼科的回暖速度出乎预料,但其净利润的走低和部分业务的毛利下降则令投资者担忧。
“这是个短暂的现象”,陈邦解释:公司准分子业务、白内障业务毛利率有所下降,与2012年初部分媒体负面舆论的影响有关;而新开医院摊薄了利润相关;再就是与公司正在实施的“可持续慈善模式-高毛利业务补贴低毛利业务”相关。
既然是短暂的毛利下滑,那么股东的股权质押又意欲何为呢?这是另一个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爱尔眼科管理人员向《英才》记者出示了一份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的《保证协议》,原来:2006年11月,爱民币6400万元,根据2008年5月10日公司股东陈邦、李力和国际金融公司签署的《保证协议》,陈邦和李力无条件、不可撤销地同意:联合并分别为公司在国际金融公司的贷款义务进行担保。
因此,公司上市后,2011年10月14日,陈邦和李力分别将其持有的公司13,089,200股和3,515,200股有限售条件流通股(合计16,604,4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88%)质押给国际金融公司。这是公司股东履行上市前《保证协议》的行为,不属于上市公司筹资行为。
这样的协议其实往往体现的是大股东对公司发展的信心,爱尔的董事会秘书向《英才》记者解释这个行为的意义。除了对公司财务状况关心外,投资者其实更加惦记的是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在2012年的报表中,一小段关于爱尔眼科吸收合并一家眼镜公司的事情引起了投资者的兴趣,难道爱尔要转行?
“不是转行,而是纳入医疗体系,加入医学元素。事实上,医学验光配镜业务,即视光业务一直是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目前,其营收占比在准分子、白内障业务之后,排名第三。按公司规划,视光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营收占比有望从15%提高到20%-30%以上。”陈邦向《英才》记者解释。
实际上,在国外验光配镜是一种医学行为,而到国内却变成了简单的商业连锁店的形式。
按照陈邦的计划,爱尔眼科将尝试在长沙设立视光门诊部,门诊部借助于医院的品牌优势和技术力量,兼具验光配镜、青少年近视防控和向上级医院转诊的功能,公司希望尽快形成标准化复制的模式,让视光业务实现突破性发展。
对于爱尔眼科,德邦证券首席分析师张建梅认为:作为国内的首家登陆创业板的眼科医疗机构,伴随中国市场保健意识的增强,公司的产业也在不断地对外扩张,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立足本土,谨慎对外扩张的策略以及与大学合作,培养吸引人才的计划,都为其未来的扩张铺平道路。其扩张的成本除了硬件成本以外,最为核心的是人力成本。兴办专业院校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该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
下一篇:邢帅YY讲课之路:让屌丝甘愿掏钱?他做到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