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产业链以AI技术见长,中国靠零部件制造崛起

 

2月20日,高盛分析师Jacqueline Du领衔的团队发布最新研报,深入分析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竞争格局和投资机会。

报告表示,当前看到的最佳投资机会集中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组件端,尤其是谐波减速器和执行器组装的上游供应商有望受益。

“我们更青睐执行器组装商和谐波减速器供应商,因为它们的产品采用确定性更高,技术壁垒更强。”

此外,报告还对比了中美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竞争态势。高盛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研发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时期,,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目前,美国在核心技术上暂时领先,中国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广阔的应用市场,有望在特定细分领域实现突破。

中美产业链参与者: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VS特斯拉、Figure AI等

 

在产业链成熟度方面,美国的机器人产业链相对成熟,尤其是在高端零部件(如在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和AI技术方面,拥有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龙头企业,产业链较为完整。

中国的产业链正在快速发展,零部件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不断涌现,在执行器、谐波减速器等零部件方面具有优势,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优图科技、云迹科技等公司已推出商用人形机器人。

在参与者方面,美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特斯拉是核心参与者之一,其Optimus项目备受关注。此外,Agility Robotics和Figure AI等初创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包括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科技等。这些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和产品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此外,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例如华为、比亚迪等。

中美产业链分工:本体和零部件制造VS整体设计与系统集成

 

在分工方面,美国的特斯拉等企业专注于机器人整体设计与系统集成,而部分零部件可能依赖外部供应商。例如,特斯拉可能会与亚洲或中国的组件供应商合作,以实现快速量产和成本控制。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链分工正在逐步完善。一方面,企业专注于机器人本体的研发和制造;另一方面,零部件供应商也在不断崛起,如谐波减速器和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零部件领域。

中美核心技术:硬件制造VS AI技术

在核心技术层面方面,报告表示,美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AI技术和系统集成方面,OpenAI、谷歌、meta等公司在机器人基础模型方面处于前沿。

而中国在硬件制造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零部件制造和系统集成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正在逐步缩小与美国的技术差距。

比如,宇树科技的H1人形机器人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表演展示了国内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积极进展,DeepSeek R1的发布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AI解决方案。

应用场景:服务业和家庭VS工业和军事

 

市场规模与潜力方面,中美两国在人形机器人市场都具有巨大的潜力。

报告表示,美国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应用场景侧重于工业和军事应用,中国则在制造业升级、养老服务等领域对人形机器人有较高的需求,应用场景更注重服务业和家庭应用。

 

上一篇:AI+医疗,概念炒作还是商业化落地临近?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