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老板,当上“农场董事长”
3月29日,溧阳市社渚镇56岁的种粮大户汤芳伢从市工商局领导手中接过营业执照“江苏汤大伯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老汤成了经省工商局核准冠以省名的全省首家公司制家庭农场董事长。
老汤的家庭农场,是一望无际的麦田,“足足有5000亩呢!”老汤说,这些地都是复垦的,以前田块凌乱、高低不平,经过几年整理改造,已经成为良田沃土了。
坐在老汤的粮库里,记者听他讲寻梦和圆梦的酸甜苦辣。
年轻时,老汤就是种田的好把式,19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长。那年头,为了挣点“活钱”,老汤和社员每年夏天都去杭州南湖农场插秧,插一亩地能挣8元。一般劳动力一天能插6分地就不错了,老汤手快,一天能插一亩地,个把月下来能挣200多元,这在当时已是一笔很高的收入。土地承包到户后,老汤开始做起了发家致富梦,除了种五六亩地,还先后在水泥预制板厂当过工人、做过黄砂生意、搞过建筑。1988年,他又承包了一家商店,可就在第二年,他一下子亏了9万多元。
为了还债,此后几年里,老汤替粮管所收过粮,甚至贩过狗肉和毛蟹,四处漂泊,什么活都干、什么生意都做,可依然看不到出头的希望。
1993年秋天的一天傍晚,老汤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远远望见附近农民正紧张地收割稻子。这久违了的情景和金黄的稻浪,刹那间让他有种顿悟:与其抛家别妻到处乱撞,还不如回来做自己最熟悉、也最拿手的事。说干就干,当时正好村里有77亩抛荒地,老汤便和妻子在这片地上栽了油菜。由于熟门熟路,第二年油菜丰收,每担卖到160元。可卖菜籽的钱都用来还债了,播种水稻时,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还是向人借了三袋种子才下了种。当年,水稻又获大丰收,亩产1220斤,而且收购价格也高,每担达103元。卖掉粮食后细算账,竟然赚了近8万元!这下子,老汤不仅还掉了所有债务,还余下2万多元。他由此铁了心:今后,只种粮不干别的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老汤逐渐扩大种粮规模,到2005年已超过1000亩。那一年,他赚到90多万元。“我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真是做梦也没想到,种粮,能带来这么丰厚的回报!”说到这里,老汤不住地感慨。
有了经济实力后,老汤开始添置农机设备,继续从村民手里流转土地。到去年,他的种植规模已达4480亩,除掉粮食加工设备、烘干设施等投入,净赚了270万元。
不过,老汤一直有个心病:种粮规模这么大了,但经营上还是粗放型的。比如收入、支出,最多记个流水账,农田设施投入、农机添置等等,一直都没有个完善的预算。
今年初,也是种粮大户的女婿孙翔劝他说,现在中央鼓励搞家庭农场,我们就成立个股份制的家庭农场吧。老汤一听就动心了,一合计,决定由5个人入股:自己夫妻俩,加上女儿女婿和亲家公,老汤自己控股,种植规模一下子达到了5000亩。“我们五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管生产,有的管农机,有的管财务,还打算聘请个专业会计,每年都要有精确的投入产出预算。一句话,就像经营工厂那样经营农场。”
正说到这儿,老汤的手机响了,打来电话的是省农委的一位处长。这位处长对老汤说,去年底老汤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省里要奖励给他50万元。老汤一听更是喜出望外,握着手机的手激动得直抖。记者发现,他那手机竟是时下最时尚的iPhone。
本报通讯员 杨惠娟 董扣新
下一篇:碧桂园董事长杨惠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