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国经济奇迹有没有一般意义?
我们在1979年改革的时候是低收入国家,现在我们人均收入是7500美元,是一个中等偏上的国家。很多原来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现在已经有比较优势了。比如说像一些装备业,现在我们的装备业像山西重工,或者是国有的装备企业,他的产品都可以在国际市场竞争。这样的竞争是有支撑力的,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给他保护补贴,那就从雪中送炭变成了锦上添花。对企业来讲保护补贴当然越多越好,他造成的是我们社会因为这些保护补贴,造成收入分配相对过大,腐败的现象不断地蔓延,造成了很多的社会影响。
所以我们的改革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条件的变化。现在既然有比较优势,他就有自生能力,有自生能力保护补贴就应该取消掉。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内部去自己运作,这种要素价格应该由供给跟需求竞争来决定价格,不再用人为的方式去扭曲这些价格。也应该在竞争当中来决定他的布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首先来讲是与时俱进的,如果做到,那么我们现在存在的腐败跟收入差距的问题,就能够釜底抽薪。这是我们现在社会所关心的第一类问题。
环境问题是增长过快引起的?
第二类问题就是环境恶化,雾霾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这是事实,大家有目共睹。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对症下药。对于环境恶化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有一种看法认为环境恶化是由于我们发展太快了。但是这种看法我觉得并不完全正确,跟发展有关,但不是因为我们发展太快。
我看过一个比较,在1978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收入是155美元,印度是209美元,所以在1979年的时候印度的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我们高35%,我们是他的三分之二。经过这36年的发展,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超过7500美元,印度只有1600美元,它连我们的四分之一都没达到。也就是在过去这36年,我们平均每年的增长是9.7%,印度的增长还不到1%。但是,从2012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的数字,印度雾霾跟环境污染问题比我们还严重。所以从这比较来看,确实在我们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加重了环境的问题,但不能说是跟我们发展快速有关。
实际上为什么我们在快速发展过程当中出现这些问题?我想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我们发展的阶段有关。因为我们现在是中等收入国家,我们的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我们知道低收入国家是以农业为主的。以农业为主的,跟制造业的差异是什么?因为制造业排放比农业高。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当它的经济是在以制造业为主的时候,环境问题都比较严重。老工业化国家,像英国、德国、美国,在我们这个发展阶段的时候,它们也是比较严重的。比如说伦敦,德国和美国都有这个问题。新工业化国家中,日本也是,韩国在80年代的时候也是这样,我想这是跟发展阶段有关系。
第二,雪上加霜。我们中国跟印度一样,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这个能源比石油污染更加严重。
第三,跟各个地方政府的环境执法不严有关。按照我们国家的环保政策,任何企业在投资建厂的时候都应该有各种环保设备。但是这个环保设备要开动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因此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它想不开就不开。这样就造成了我们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知道这三个原因以后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短期来讲应该增强环境思路。从中期来讲的话,应该多使用一些清洁能源。但这些措施应该讲起来是缓解环境问题,并不是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如果要根本解决环境问题,我想最重要的是赶快进入到发达国家的阶段。如果我们进入到发达国家的阶段,我们的产业就会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服务业能源使用率低,排放减少,那环境的压力就会小。而且当我们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以后,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就高了。
所以我认为我们过去发展过程当中,环境问题这么严重是因为我们的发展过快造成的,这个看法不正确。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把发展快速减缓,只会让我们更加严重。那环境问题会伴随我们更久,所以实际上解决环境的问题,除了我刚才讲的执法的问题,以及多使用清洁能源的问题。另外釜底抽薪,同样要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让我们能够比较快地进入到以服务业为主的高收入阶段。
36年高速增长能不能继续保持?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经过36年的高速增长以后,有没有可能继续保持?新常态提出中高速的增长,7%左右。这是现在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对这个问题国内确实有不少学者感到非常悲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们已经保持了36年,平均每年保持9.7%的增长,其他发展比较快速的国家,一般在8%到10%的增长维持20年,20年以后发展速度降到7%或者更低,甚至5%。因此有一些学者认为,我们没办法维持,我们没办法违反历史规律。你已经是36年的高速增长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掉到5%以下是不可避免的。对这种说法好像也有一些佐证,因为我们看到2010年以后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到今年一季度7%,而且下行压力也很大。
同样我们再回来看看,一个发展中国家,高速的经济增长靠的是什么?靠的并不是说你过去的发展怎么样。靠的是你跟发达国家的产业基数差距还有多大,你的后发优势还有多大。通常看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比较这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水平,跟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的差距。
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比较低,代表它的技术跟产业水平比较低。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的水平高,代表他的产业和技术水平高。从这种发展中国家真正快速增长的机制的依据,要判断中国未来有多少年的快速增长,最重要的是判断我们的后发优势,在经历了36年以后,这个后发优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我们的人均GDP的水平是当年美国的21%,这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跟美国的差距,1951年的时候日本的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美国的21%。利用同样的后发优势,日本从1951年开始维持了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长。新加坡从1967年开始实现了20年平均每年8.6%的增长。我们的台湾以同样的水平,1975年开始,实现了20年每年8.3%的增长。韩国从1977年开始维持20年,平均每年7.6的增长。
下一篇:刘煜辉:降准降息对冲通缩可能是政策常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